神经性膀胱炎
神经性膀胱炎是由神经系统病变等多种因素导致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年龄、性别等,临床表现有排尿症状及不同人群差异,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有非药物干预、药物治疗及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神经性膀胱炎的定义
神经性膀胱炎是由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可由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当脊髓、脑部等神经系统出现病变时,会影响对膀胱和尿道的神经调控。例如脊髓损伤患者,损伤部位以下的神经传导受到影响,使得膀胱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失调。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神经纤维,包括支配膀胱的神经,导致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紊乱。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若存在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情况可能引发神经性膀胱炎;老年人随着神经系统功能衰退以及基础疾病增多(如糖尿病等),更易发生神经性膀胱炎。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不同性别可能因基础疾病的不同而有发病倾向,比如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进而引发神经性膀胱炎的情况可能与女性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排尿症状
尿频:患者频繁产生尿意,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这是因为膀胱感觉神经功能异常,对膀胱内尿液容量的感知出现偏差。
尿急:突然产生强烈的排尿欲望,难以控制,这与膀胱逼尿肌不受控制的收缩有关。
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费力、尿线变细等,是由于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或逼尿肌收缩无力等原因导致。
尿失禁:包括真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等不同类型,是因为膀胱和尿道的神经调控失衡,无法正常控制尿液的储存和排出。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可能表现为尿床、排尿时哭闹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排尿相关行为。
老年人:除上述排尿症状外,可能因长期排尿异常导致会阴部皮肤刺激、感染等问题,且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会使病情更加复杂。
四、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神经系统疾病史、糖尿病史等相关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等。
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如检查下肢感觉、运动功能等,以评估神经系统病变情况;泌尿系统检查,如检查膀胱区有无压痛等。
辅助检查
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神经性膀胱炎的重要方法,可检测膀胱压力、尿流率等指标,明确膀胱和尿道的功能状态。例如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发现逼尿肌不稳定收缩、膀胱顺应性改变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观察膀胱的形态、残余尿量等;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有助于发现神经系统的病变部位,如脊髓损伤的部位、脑部病变情况等。
五、治疗原则
非药物干预
膀胱训练:根据患者的膀胱功能情况,制定定时排尿计划,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训练膀胱的储尿功能。例如开始可每1-2小时排尿一次,逐渐延长到每3-4小时排尿一次。
盆底肌训练:对于有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情况的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有助于改善排尿功能。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凯格尔运动,即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持续5秒左右,然后放松,重复进行。
间歇导尿:对于排尿困难、残余尿量较多的患者,可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定期排空膀胱,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但需注意操作的无菌原则等。
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病情使用药物,如对于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患者,可使用M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选择,避免儿童等特殊人群不合理使用。
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果是由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神经性膀胱炎,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延缓神经病变的进展。对于脊髓损伤患者,需要针对脊髓损伤进行相应的康复等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神经性膀胱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非药物干预尤为重要,如膀胱训练和盆底肌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训练方法正确。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神经性膀胱炎可能影响其排尿相关功能进而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神经性膀胱炎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果有药物治疗的话)。在进行间歇导尿等操作时,要更加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泌尿系统感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由于排尿异常可能给老年人带来心理压力,需要给予心理关怀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