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肥大多见于儿童,常因炎症刺激病理性增生,有鼻塞、张口呼吸等表现,可通过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保守和手术,保守包括观察等待和药物,手术有指征及方式,治疗后需术后护理和康复随访,特殊人群宝宝要关注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
一、腺样体肥大的定义及常见表现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属于淋巴组织。腺样体肥大多见于儿童,常因反复炎症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宝宝患病时常见表现有鼻塞,多为持续性鼻塞,这是由于腺样体堵塞后鼻孔所致;还可出现张口呼吸,睡眠时尤其明显,部分宝宝会有打鼾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暂停;长期鼻塞、张口呼吸还可能影响面部发育,出现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等;另外,宝宝可能因腺样体肥大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出现听力下降、耳闷等表现。
二、腺样体肥大的评估与诊断
1.症状评估:详细询问宝宝的症状表现,如鼻塞、打鼾、张口呼吸等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间接鼻咽镜检查或电子鼻咽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腺样体的大小、形态,判断腺样体是否肥大。
3.影像学检查:如鼻咽部X线侧位片、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腺样体的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明确诊断。
三、腺样体肥大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观察等待:对于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宝宝,可暂时观察等待,因为部分儿童的腺样体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一般观察至4-5岁左右,如果症状仍无改善再考虑进一步治疗。观察期间需注意保持宝宝鼻腔清洁,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因为反复感染可能加重腺样体肥大。
药物治疗:如果宝宝因腺样体肥大出现鼻炎、鼻窦炎等相关症状,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缓解鼻腔炎症,减轻鼻塞等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注意药物的适用年龄范围,避免长期不当使用对宝宝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合并感染的情况,可根据感染病原体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对宝宝相对安全的药物。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腺样体肥大导致严重鼻塞、张口呼吸、睡眠呼吸暂停、反复分泌性中耳炎经保守治疗无效、出现腺样体面容等情况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目前多采用腺样体切除术,可选择经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手术需在宝宝身体状况良好时进行,术前需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手术风险。术后需注意鼻腔护理,保持鼻腔清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四、腺样体肥大治疗后的护理与康复
1.术后护理
鼻腔护理:术后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分泌物,保持鼻腔清洁,促进伤口愈合。但冲洗时要注意方法和力度,避免损伤鼻腔黏膜。
饮食管理:术后初期建议给予宝宝温凉、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粥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硬、过热的食物,防止刺激伤口引起疼痛或出血。随着伤口逐渐愈合,可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营养均衡。
休息与活动:宝宝术后需要充足的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在伤口恢复期间,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大声哭闹,防止影响伤口愈合或引起出血。一般术后1-2周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但仍需避免过度劳累。
2.康复随访:术后需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随访,观察宝宝的恢复情况,包括鼻腔通气情况、听力情况、面部发育等方面的恢复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五、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在腺样体肥大的表现和治疗反应上可能有所不同。婴幼儿时期宝宝的腺样体相对较大,更容易出现鼻塞、呼吸不畅等症状,但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保守治疗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要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特别是面部发育和听力情况,及时发现腺样体肥大带来的潜在影响。
2.生活方式:要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和温度适宜。让宝宝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频率,因为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是导致腺样体肥大的重要诱因之一。鼓励宝宝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进行剧烈运动。
3.病史因素:如果宝宝既往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等病史,家长要更加警惕腺样体肥大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相关症状,一旦出现疑似腺样体肥大的表现,要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减少腺样体肥大对宝宝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