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折康复方法
老年人骨折后需从多方面进行康复,包括全面康复评估,不同部位骨折康复重点不同;早期进行肌肉收缩和邻近关节活动度训练;中期渐进性负重和强化肌肉力量;后期平衡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保证营养支持;合理使用康复辅助器具;关注心理康复促进身心全面康复。
一、康复评估
老年人骨折后首先要进行全面康复评估,包括骨折部位、愈合情况、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心肺功能等。例如通过X线、CT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状况,通过关节活动度测量评估关节功能受限程度,通过肌力测试判断肌肉力量情况,这些评估能为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提供依据,尤其要考虑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康复的影响,不同基础疾病状况下康复的强度和方式可能有所调整。
(一)骨折部位评估
不同部位的骨折康复重点不同,如髋部骨折,需重点关注髋关节的活动度和负重能力恢复;脊柱骨折则要注重脊柱稳定性和腰背肌功能锻炼。
二、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
肌肉收缩训练:鼓励老年人进行骨折周围及非骨折肢体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例如,上肢骨折时,进行手部的握拳、伸指等动作;下肢骨折时,进行股四头肌、腓肠肌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种训练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老年人尤其重要,因为老年人肌肉萎缩速度相对较快,早期肌肉收缩训练能维持肌肉质量。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不影响骨折部位固定的情况下,进行邻近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度训练。比如肩部骨折时,进行肘关节、腕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膝关节骨折时,进行踝关节的主动背伸和跖屈活动,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以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
2.中期康复(骨折后2-8周)
渐进性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开始负重训练。对于下肢骨折,可先在平地上借助拐杖部分负重站立,逐渐增加负重重量和时间。一般来说,骨折后4-6周可开始部分负重,6-8周可根据X线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程度,但要严格遵循医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制定的进度,避免过早过度负重导致骨折移位等不良后果。
肌肉力量强化训练:增加肌肉力量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例如,下肢骨折中期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位,伸直下肢,缓慢抬高至30°-45°,保持5-10秒后放下,重复15-20次,每天3-4组;上肢骨折可进行哑铃的轻度屈伸训练等,通过这些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为后期行走等功能恢复提供力量支撑。
3.后期康复(骨折8周以后)
平衡与步态训练: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可从站在较稳定的表面(如平地)开始,逐渐过渡到站在较不稳定的表面(如平衡垫上),训练平衡能力。然后进行步态训练,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步行训练,包括步行的速度、步幅、步态的协调性等方面的训练,提高老年人的行走能力和平衡稳定性,减少跌倒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帕金森病等的老年人,步态训练需更加注重步态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调整。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进行穿衣、洗漱、如厕、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使老年人能够逐渐恢复独立生活能力。例如,训练老年人如何正确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进行日常活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营养支持
充足的营养对于老年人骨折康复至关重要。要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的食物。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可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钙是骨骼重建的关键元素,牛奶、豆制品、虾皮等是钙的良好来源;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可通过适当晒太阳(但要注意避免晒伤,老年人皮肤较薄,晒太阳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15-30分钟,每周2-3次)以及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等获取。良好的营养状况能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机能恢复。
四、康复辅助器具使用
根据老年人骨折的部位和康复阶段,合理使用康复辅助器具。如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可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辅助行走;膝关节骨折康复期可使用膝关节支具来稳定膝关节,辅助康复训练。使用康复辅助器具时要确保正确佩戴和使用,以保障老年人在康复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因使用不当导致二次损伤等情况,同时要根据康复进展及时调整辅助器具的使用情况。
五、心理康复
老年人骨折后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对康复不利。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家人、医护人员要多与老年人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老年人树立康复的信心。可以通过讲述成功康复的案例等方式,缓解老年人的焦虑情绪,让老年人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促进身心全面康复。例如,邀请康复良好的老年人分享康复经验,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