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怎么办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需先评估病情,包括生命体征、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一般处理为让患者平卧休息等;药物治疗用抑制胃酸分泌药和止血药,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内镜治疗适用于药物效果不佳者,不同人群操作有相应要求;手术治疗有指征,特殊人群需特殊考量;预防复发要去除病因、改善生活方式并随访,特殊人群需更密切随访。
一、初步评估与一般处理
1.病情评估:立即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若患者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表现,提示可能存在大量出血,需紧急处理。对于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等情况高度怀疑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人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需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儿童出现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可能与感染等特殊因素相关,老年人则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会影响病情的判断和处理。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影响病情评估,但女性患者若处于妊娠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在治疗用药等方面需特别谨慎。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常见诱因,在评估病情时需了解患者相关生活方式信息,以明确病因及指导后续治疗。
病史:既往十二指肠溃疡发作史、出血史等对本次病情判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
2.一般处理:让患者平卧休息,头偏向一侧,防止呕血时误吸引起窒息。密切观察呕血及黑便情况,记录出血量、颜色、次数等。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可先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等晶体液,必要时输入胶体液如血浆等。
二、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是常用药物,如奥美拉唑等,可通过抑制胃壁细胞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创造利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块形成的胃内酸性环境,促进溃疡止血。其作用机制是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抑制胃酸分泌终末步骤中的关键酶H+-K+-ATP酶,从而发挥强效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特殊人群: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肝肾功能,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妊娠期女性需权衡利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2.止血药物: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减少内脏血流量,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奥曲肽可通过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及胃泌素的分泌,减少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尤其是减少门脉及其侧支循环的血流量,从而发挥止血作用。
特殊人群:儿童使用奥曲肽需严格按体重等计算剂量,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心肾功能,避免出现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妊娠期女性使用需非常谨慎,只有在明确受益大于风险时才考虑使用。
三、内镜治疗
1.内镜下止血: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内镜下止血治疗。常见的方法有注射止血法,通过向溃疡出血部位注射肾上腺素盐水等,使局部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目的;也可采用钛夹夹闭止血,对于较大的血管破裂出血,钛夹夹闭能迅速有效止血。
年龄因素:儿童进行内镜治疗需在具备儿科内镜操作经验的医生操作下进行,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及对患儿心理的安抚;老年人进行内镜治疗时需评估其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操作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生活方式: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治疗后需积极纠正,以减少溃疡复发及再出血风险。
病史:既往有内镜检查及治疗史的患者,需了解上次操作情况,评估本次操作风险。
四、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经积极内科治疗仍大量出血不止;溃疡穿孔;合并幽门梗阻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胃大部切除术等,具体术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外科医生评估决定。
特殊人群:儿童患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需手术治疗的情况较少见,若需手术,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老年人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评估手术耐受性;妊娠期女性手术需极其谨慎,需多学科会诊,权衡母婴风险后决定是否手术及手术方式。
五、预防复发及后续管理
1.病因去除:积极去除病因,如停用不必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若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规范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及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
生活方式:建议患者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减轻精神压力等,以减少十二指肠溃疡复发及再出血风险。
随访:出院后需定期随访,复查胃镜等相关检查,了解溃疡愈合情况及有无复发等。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需更密切随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