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是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有遗传和环境等病因,具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等症状,依据DSM-5诊断,可通过教育干预、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进行治疗与干预,儿童、孕期女性、家庭照顾者等不同人群有相应相关情况
一、定义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等核心症状。
二、病因
1.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自闭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家族中若有自闭症患者,其亲属患自闭症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显著增高。例如,单卵双胞胎中自闭症的同病率可高达60%-90%,而双卵双胞胎的同病率则明显低于单卵双胞胎。
2.环境因素
孕期环境:母亲在孕期若遭遇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能会增加胎儿患自闭症的风险;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如某些化学毒物、辐射等,也与自闭症的发生相关。
分娩过程: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等分娩相关因素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从而与自闭症的发病存在关联。
早期生活环境:早期生活环境过于单调、缺乏丰富的感官刺激等,可能对自闭症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三、症状表现
1.社会交往障碍
患儿往往对他人的呼唤缺少反应,缺乏目光对视,很少主动与同伴玩耍,在集体活动中难以融入,例如在幼儿园里独自玩耍,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
对父母等亲人的亲近也缺乏相应的情感回应,如不会主动寻求父母的拥抱、抚摸等。
2.语言发育障碍
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可能在2-3岁时还不会说话,或者说话后语言能力逐渐倒退。
语言形式及内容异常,如说话时重复刻板的语言,或者使用怪异的、自创的词语,语言缺乏交流性,如只是自顾自地说话,不考虑对方是否回应。
3.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玩具、反复排列物品等,而且兴趣范围非常狭窄。
行为方式刻板,如每天都要遵循固定的路线行走,吃饭时食物的摆放位置、咀嚼次数等必须保持不变,若有所改变就会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临床表现、发育史、家族史等多方面因素。医生会通过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详细的沟通交流,观察患儿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表现,同时可能会借助一些评估工具来辅助诊断,如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等。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精神分裂症等。
五、治疗与干预
1.教育干预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通过对患儿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引导,强化良好行为,纠正不良行为,以提高患儿的社交技能、语言能力等。例如,针对患儿不恰当的社交行为,设计相应的训练方案,逐步引导患儿学会正确的社交互动方式。
结构化教育:为患儿提供一个结构化的学习环境,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计划,帮助患儿掌握生活技能、认知技能等。比如在教学环境中划分不同的区域,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让患儿在有序的环境中逐步发展各项能力。
2.康复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针对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通过一对一的语言训练、小组语言互动等方式,帮助患儿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如从简单的发音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词汇、句子的学习和运用。
社交技能训练:组织患儿参加社交技能小组活动,让患儿在实际的社交情境中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合作、分享等。例如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场景,让患儿练习相应的社交行为。
3.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自闭症的药物,药物主要是用于缓解患儿的一些伴随症状,如注意缺陷、多动、情绪不稳定、自伤行为等。例如,对于伴有注意缺陷多动症状的患儿,可能会使用一些中枢兴奋剂来改善注意力,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并且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六、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1.儿童:自闭症在儿童期发病,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患儿的预后非常重要。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等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行为表现,若发现儿童存在社交、语言等方面的异常,应及时带儿童就医评估。
2.孕期女性:孕期女性应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预防病毒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降低胎儿患自闭症的风险。
3.家庭照顾者:自闭症患儿的家庭照顾者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患儿,要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可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同时学习科学的照顾和干预方法,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