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腰间盘突出是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致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椎管狭窄是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神经致功能障碍,两者常同时存在。病因有年龄、生活方式、性别、病史等因素。腰间盘突出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性痛等,椎管狭窄有间歇性跛行等表现。诊断靠X线、CT、MRI等。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物理、药物治疗。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无效等情况,方式有椎间盘切除等。特殊人群老年、妊娠期、儿童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与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会发生退变,水分减少,弹性下降,容易出现突出,同时椎管内的韧带等组织也可能发生增生、肥厚,导致椎管狭窄,中老年人群是腰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的高发群体。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弯腰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腰椎的负担,加速腰椎间盘的退变和椎管的狭窄进程。例如,长期久坐的人群,腰椎处于前屈位,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发生退变突出;而重体力劳动者腰部承受的外力较大,也容易导致腰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发生腰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的概率相对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比例相对较高以及腰部肌肉发达程度等因素有关,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在妊娠、绝经后等特殊时期也容易出现相关问题。
病史因素:既往有腰部外伤史的人群,腰椎结构可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增加了腰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的发生风险;患有脊柱侧弯等脊柱畸形疾病的患者,腰椎受力不均衡,也容易出现腰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
临床表现
腰间盘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腰痛,可表现为腰部隐痛、胀痛或刺痛等;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从臀部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足部,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重;下肢麻木、无力,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力量减弱,行走困难等。
椎管狭窄的表现:典型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同时也可能伴有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症状可因腰椎活动而加重或减轻。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形态、间隙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腰椎退变、侧弯等,但对于椎间盘和椎管内的情况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椎管狭窄的程度等,是诊断腰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可以更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以及脊髓、神经根受压的程度,是诊断腰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急性期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一般卧床3-4周,可缓解腰部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疼痛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时需要注意床垫的硬度适中,以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例如,老年患者卧床时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推拿、热敷等。牵引可以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按摩推拿等手法可以缓解腰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按摩推拿需要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暴力操作导致病情加重。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但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患者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药物的禁忌证等,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或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下肢肌力明显减退、大小便失禁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椎间盘切除术、椎管减压术等。手术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例如,对于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而对于老年患者,需要考虑手术风险等因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力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身体状况,非手术治疗时要注意卧床休息的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手术治疗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康复护理,注意营养支持。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腰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时,由于身体处于特殊时期,治疗上要谨慎,非手术治疗是主要的选择,如适当的卧床休息、轻柔的物理治疗等,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分娩后再根据病情进一步处理。
儿童患者:儿童出现腰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多与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治疗上要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保守的康复训练等,手术治疗需非常谨慎,因为儿童脊柱还在发育过程中,手术可能会对脊柱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