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积水是什么引起的
尿路梗阻因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有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后天性有结石等;神经源性因素包括脊髓损伤等致神经源性膀胱;其他因素有怀孕致子宫压迫输尿管、医源性因素致尿路梗阻引发肾积水。
一、尿路梗阻性因素
1.先天性尿路梗阻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这是儿童肾积水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原因。胚胎发育过程中,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的肌层发育异常,导致管腔狭窄,尿液从肾盂流向输尿管受阻。例如,在胎儿时期的肾脏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异常等因素可能影响该部位的正常结构形成,使得连接处狭窄,尿液排出不畅,进而引起肾积水。从解剖学角度看,正常的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应该是通畅的管道结构,而狭窄时就如同狭窄的通道阻碍水流一样阻碍尿液流动。
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梗阻:胚胎时期输尿管芽发育异常或膀胱壁内段输尿管发育缺陷等原因可导致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梗阻。尿液从输尿管流入膀胱的过程中,此处梗阻会使尿液在输尿管内积聚,逐渐引起肾积水。这种情况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可能因先天性的结构异常出现,而成人也可能因后天因素导致该部位梗阻加重。
膀胱输尿管反流:由于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的抗反流机制发育不完善或受损,导致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引起肾积水。在婴幼儿时期,膀胱输尿管反流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可能自愈,但也有部分会持续存在并引发肾积水。反流的尿液会使肾盂内压力升高,长期如此会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尿道瓣膜:多见于男性新生儿,是尿道先天发育异常形成的瓣膜样结构,可阻塞尿道,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进而引起肾积水。尿道瓣膜会阻碍尿液从膀胱排出,使得膀胱内压力升高,压力传导至输尿管和肾盂,引起肾盂扩张和肾积水。
2.后天性尿路梗阻
结石:肾脏或输尿管结石是常见的后天性尿路梗阻原因。肾结石可位于肾盂或肾盏内,输尿管结石可停留在输尿管的某个狭窄部位,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跨越髂血管处等。结石会阻塞尿液的流动通道,导致梗阻上方的肾盂和输尿管扩张积水。例如,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等都可能引发这种情况,结石的大小和位置不同,对尿路梗阻的程度也有所差异。
肿瘤:肾脏、输尿管或膀胱的肿瘤都可能引起尿路梗阻。肾脏的肿瘤如肾细胞癌,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位置影响尿液排出时,会导致肾盂积水;输尿管肿瘤可阻塞输尿管腔,引起上方尿路积水;膀胱肿瘤如果生长在膀胱颈部或输尿管开口处,也会阻碍尿液从输尿管流入膀胱,进而导致肾积水。肿瘤引起的梗阻往往是逐渐进展的,随着肿瘤的增大和扩散,梗阻情况会愈发严重。
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老年男性,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会压迫尿道,导致尿道狭窄,尿液排出困难,进而引起肾积水。前列腺增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早期可能仅有排尿困难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影响到上尿路,出现肾积水等情况。
腹腔或盆腔的病变:如肠道肿瘤、腹膜后纤维化等病变可能压迫输尿管,导致尿路梗阻。肠道肿瘤增大时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包括输尿管,造成输尿管受压梗阻;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腹膜后组织纤维化,包裹并压迫输尿管,引起尿液排出受阻,进而引发肾积水。
二、神经源性因素
1.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外伤、肿瘤等原因导致脊髓损伤时,可能影响膀胱的神经支配,使得膀胱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例如,高位脊髓损伤可能导致逼尿肌无反射或逼尿肌过度活动等情况,从而引起尿液潴留,进而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导致肾积水。脊髓损伤后,神经传导通路受到破坏,膀胱的正常神经调控机制丧失,尿液无法正常从膀胱排出,逐渐积聚引起肾积水。
神经系统病变: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影响膀胱的神经控制,导致排尿功能障碍,引发肾积水。这些神经系统病变会干扰神经信号的传递,使得膀胱的排尿功能出现异常,长期尿液潴留会引起上尿路的积水。
三、其他因素
1.怀孕相关因素:在怀孕期间,增大的子宫可能会压迫输尿管,尤其是右侧输尿管,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起肾积水。这种情况在孕妇中较为常见,一般在妊娠中晚期出现,随着胎儿娩出,子宫对输尿管的压迫解除,肾积水大多会逐渐缓解。这是因为妊娠期间子宫体积增大,会占据腹腔内的空间,对输尿管产生机械性压迫,影响尿液的正常流动。
2.医源性因素:某些手术操作可能导致尿路梗阻从而引起肾积水。例如,盆腔手术、胃肠道手术等可能损伤输尿管,导致输尿管狭窄或梗阻;膀胱镜检查等操作如果不规范,也可能造成输尿管损伤或水肿,进而引起肾积水。医源性因素引起的肾积水往往与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意外损伤或术后的并发症有关,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尽量避免相关损伤,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