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有哪些常见症状
骨质疏松症会引发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问题。疼痛包括腰背疼痛(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和全身骨痛(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关);脊柱变形表现为身高变矮(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和驼背(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关);骨折为脆性骨折,常见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关。
一、疼痛
1.腰背疼痛:这是骨质疏松症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约有70%-80%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会出现腰背疼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骨质流失加速,更易出现腰背疼痛。例如,65岁以上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概率较高,腰背疼痛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脊柱负担,增加腰背疼痛发生风险。如一些办公室工作人员,长期保持不良坐姿,易引发骨质疏松相关腰背疼痛。
病史影响:有既往脊柱外伤史等病史的人群,发生骨质疏松后更易出现疼痛症状。因为既往损伤可能影响脊柱结构,使得骨质疏松时疼痛更明显。
2.全身骨痛:除腰背疼痛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全身骨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但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疼痛可累及全身骨骼,无固定压痛点,但较广泛。
年龄性别: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加快,全身骨痛发生率相对较高。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骨质也逐渐丢失,同样可能出现全身骨痛。
生活方式:缺乏日照、营养不良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加重全身骨痛。例如,长期室内工作、很少接触阳光的人群,维生素D合成不足,影响钙吸收,易导致全身骨痛。
病史影响:有内分泌疾病病史(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的人群,由于内分泌紊乱影响骨代谢,更容易出现全身骨痛等骨质疏松相关症状。
二、脊柱变形
1.身高变矮: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的情况。一般来说,椎体前方负重量大,尤其是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承受压力较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柱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老年人骨质疏松时,身高可平均缩短3-6厘米。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加,骨质流失不断加重,椎体压缩变形逐渐明显,身高变矮现象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比如80岁以上老年人身高变矮的比例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姿势(如弯腰驼背等)会加速脊柱变形,加重身高变矮。例如,一些长期卧床且姿势不当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身高变矮的情况。
病史影响:有长期慢性疾病导致营养不良等病史的人群,骨质流失情况更严重,身高变矮的程度可能更明显。如患有慢性胃肠道疾病影响营养吸收的患者,骨质疏松相关脊柱变形及身高变矮更易发生。
2.驼背: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脊柱畸形,进而出现驼背。驼背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还可能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例如,严重驼背的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年龄性别:老年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丢失快,驼背发生率相对较高。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骨质丢失,也可能出现驼背情况,但一般女性更为明显。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长期久坐等生活方式会促使脊柱变形加重,增加驼背发生风险。如长期久坐办公室且不进行脊柱伸展运动的人群,驼背发生概率较高。
病史影响:有脊柱既往疾病史(如脊柱结核等)的人群,在发生骨质疏松后,脊柱变形可能更严重,更容易出现驼背。
三、骨折
1.脆性骨折: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称为脆性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例如,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不慎摔倒,就可能发生椎体压缩骨折、髋部骨折或腕部骨折等。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大,骨质流失严重,骨强度降低,老年人发生脆性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7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脆性骨折的概率远高于年轻人。
性别因素: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骨质丢失加快,髋部等部位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在绝经后5-10年内,髋部骨折风险迅速增加。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脆性骨折风险。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骨代谢,降低骨密度,增加骨折发生概率;酗酒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导致骨量丢失,易发生骨折。
病史影响:有骨折病史、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骨质疏松后,脆性骨折风险更高。如既往有过骨折的患者,骨结构已受到一定破坏,再次发生骨折的可能性增大;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炎症影响骨代谢,也易出现脆性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