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分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类。病因有感染因素(儿童咽鼓管特点、成人上呼吸道感染及病原体种类)和咽鼓管功能障碍(腺样体肥大、游泳或潜水)。临床表现急性中耳炎有全身和局部症状,分泌性中耳炎有听力下降、耳闷胀感、耳鸣等。诊断靠耳部检查(鼓膜、听力测试)和影像学检查(CT)。治疗急性中耳炎控制感染、缓解症状,分泌性中耳炎改善中耳通气引流、治疗原发病。预防要增强体质、注意耳部卫生、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疾病。
一、中耳炎的定义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它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异性炎症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
二、中耳炎的病因
1.感染因素
儿童咽鼓管特点:儿童的咽鼓管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这使得鼻咽部的病原体更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例如,儿童感冒时,病毒或细菌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成人上呼吸道感染:成人若患有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导致中耳炎。
病原体种类:常见的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以及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
2.咽鼓管功能障碍
腺样体肥大:儿童腺样体位于鼻咽部,若腺样体肥大,会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的正常通气和引流功能,从而增加中耳炎的发生风险。
游泳或潜水:游泳时如果鼻腔和咽部进水,或者潜水时水压变化,可能导致咽鼓管功能紊乱,使外界空气不能顺利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被吸收后形成负压,引起中耳黏膜充血、水肿,引发中耳炎。
三、中耳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中耳炎
全身症状:儿童急性中耳炎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可伴有畏寒、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而成人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轻微的发热或不适感。
局部症状:耳痛是急性中耳炎的典型症状之一,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抓耳等,成人则可诉说耳内剧烈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同侧头部。还可出现听力减退、耳鸣,穿孔前听力减退较明显,穿孔后可因积液流出而听力有所改善。若鼓膜穿孔,可见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
2.分泌性中耳炎
听力下降:患者可感觉听力减退,对声音的反应变得迟钝,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家长的呼唤不理睬等。
耳闷胀感:耳内有闷塞感,按压耳屏时可暂时减轻。
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调间歇性耳鸣,如“嗡嗡”声等。
四、中耳炎的诊断
1.耳部检查
鼓膜检查:通过耳镜检查鼓膜情况,急性中耳炎时鼓膜充血、肿胀,穿孔后可见穿孔处有脓性分泌物搏动;分泌性中耳炎时鼓膜呈琥珀色或橘黄色,有时可见液平面或气泡。
听力测试:纯音听阈测试可了解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多表现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声导抗测试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显示鼓室压力图为负压型等。
2.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中耳炎病例,如怀疑有乳突炎、胆脂瘤等情况时,可进行颞骨CT检查,了解中耳、乳突等部位的结构情况,有助于明确病变范围和程度。
五、中耳炎的治疗原则
1.急性中耳炎
控制感染: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缓解症状:对于耳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有助于咽鼓管功能的恢复。
2.分泌性中耳炎
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减轻咽鼓管咽口的肿胀,改善通气引流。对于腺样体肥大的儿童,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行腺样体切除术。
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发病,如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
六、中耳炎的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
儿童:儿童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多进行户外活动,如跑步、游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中耳炎的发病风险。
成人:成人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减少感染的机会。
2.注意耳部卫生
儿童:给儿童洗澡、洗头时要注意防止水进入外耳道。不要随意给儿童挖耳朵,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和鼓膜,引起感染。
成人:成人游泳时应注意正确的游泳姿势,避免呛水,游泳后要及时将外耳道内的水清理干净。
3.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疾病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鼻窦炎等,应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避免病原体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发中耳炎。例如,患有鼻窦炎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或其他相应治疗,以控制鼻腔和鼻窦的炎症,防止炎症累及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