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肾结石有时感觉肾疼
肾结石会导致肾疼,其原因是结石在肾盂或输尿管内移动刺激尿路黏膜致平滑肌痉挛,不同人群肾疼机制有差异;肾疼表现为腰背部等部位钝痛或绞痛,常伴血尿、恶心呕吐、尿路刺激症状等,不同人群伴随症状有差异;诊断可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及尿常规、血液检查等;急性肾疼发作时要卧床休息等,预防需多饮水、调整饮食、适度运动,不同人群在各方面需考虑特殊性。
一、肾结石导致肾疼的原因
肾结石引起肾疼主要是因为结石在肾盂或输尿管内移动,刺激尿路黏膜,导致平滑肌痉挛。当结石较小在肾盂或输尿管内活动时,会引起肾盂内压力变化以及输尿管的蠕动异常,从而引发疼痛。例如,根据相关研究,约70%的肾结石患者会出现肾区疼痛症状,这种疼痛通常较为剧烈,呈阵发性发作。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肾结石导致肾疼的机制相似,但儿童由于尿路相对较细,结石移动时对尿路的刺激可能更为明显;女性在妊娠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肾结石引发肾疼的情况可能会因尿路解剖结构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有既往肾结石病史的人群,由于尿路可能存在一定的损伤或狭窄,再次发生结石移动时更易出现肾疼症状。
二、肾疼的表现及相关伴随症状
1.疼痛表现:肾疼的部位多为腰背部或肋脊角处,疼痛性质可为钝痛或绞痛。绞痛发作时疼痛非常剧烈,如刀割样,常突然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例如,部分患者会在夜间突然被肾疼惊醒,这与夜间人体活动减少,结石更容易移动有关。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表现得更为哭闹不安;女性在疼痛时可能因生理特点更易出现焦虑等情绪;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肾疼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剧烈肾疼可能诱发心血管事件。
2.伴随症状:肾疼时常伴有血尿,这是因为结石移动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这是由于疼痛刺激引起植物神经反射,导致胃肠道反应。另外,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这是因为结石刺激尿路黏膜,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及尿路黏膜炎症反应。在不同人群中,伴随症状的表现也有差异,儿童可能血尿表现不典型,而妊娠期女性由于尿路的特殊情况,尿频、尿急等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需要特别注意与妊娠期其他疾病相鉴别。
三、肾疼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筛查肾结石的常用方法,可发现直径大于2mm的结石,能观察肾脏大小、肾盂肾盏扩张情况等。超声检查无辐射,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儿童也可安全进行。例如,通过超声可以清晰看到肾盂内是否有结石回声以及结石的位置、大小等。
CT检查:对于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CT检查能更精确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以及肾脏周围组织的情况。但CT有一定辐射,对于儿童、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如非必要尽量避免在妊娠期进行CT检查。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发现尿中红细胞增多,提示有血尿情况,同时可了解是否存在尿路感染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尿常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儿童的尿常规指标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正常范围来判断是否异常。
血液检查:包括肾功能检查等,了解肾脏功能情况,如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是否异常,对于判断肾结石是否已经影响肾脏功能有重要意义。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检查更为重要,因为糖尿病可能会影响肾脏对结石相关病变的代偿等。
四、肾疼的处理及预防
1.急性肾疼的处理:当出现肾疼急性发作时,首先要卧床休息,可采取屈膝侧卧位以缓解疼痛。对于疼痛较剧烈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但避免自行使用强效止痛药物。例如,可通过输液等方式补充水分,促进小结石的排出。不同人群的处理需考虑其特殊性,儿童急性肾疼时要更加轻柔地护理,避免加重患儿的不适;妊娠期女性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处理方式。
2.预防措施
多饮水:每日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一般建议饮水量在2000-3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不同年龄人群饮水量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儿童要鼓励其多饮水,但要注意避免一次饮用过多;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饮水也要适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调整饮食: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例如,草酸钙结石患者要限制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如菠菜、苋菜等;尿酸结石患者要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不同性别在饮食上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更年期等,饮食调整需更加谨慎。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运动,如跳绳、跑步等,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儿童可在家长陪同下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运动;老年人运动要选择较为舒缓的方式,如散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