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颞下颌关节炎
颞下颌关节炎是累及颞下颌关节及其周围肌群的关节病变,病因包括创伤、咬合、全身等因素,临床表现有疼痛、关节弹响、开口受限等,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保守治疗(物理治疗、咬合调整)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在各方面有差异,需综合因素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一、定义
颞下颌关节炎是一种累及颞下颌关节及其周围肌群的关节病变。颞下颌关节是连接下颌骨与颅骨的关节,位于耳朵前方,在开口、咀嚼等动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病因
1.创伤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可能因下颌受到外力撞击等创伤引发颞下颌关节炎,比如在玩耍时不慎摔倒撞击到下颌部位;成年人则可能因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导致颞下颌关节创伤,进而引发炎症。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偏侧咀嚼的人,一侧颞下颌关节承受过多压力,容易出现关节劳损,增加患颞下颌关节炎的风险;频繁大张口,如长时间大口吃苹果、打哈欠时口张得过大等,也可能造成颞下颌关节损伤,引发炎症。
2.咬合因素
年龄影响:青少年处于牙齿发育阶段,若存在牙齿排列不齐、咬合关系紊乱等情况,随着生长发育可能逐渐引发颞下颌关节炎;成年人牙齿缺失、不良修复体等也会破坏正常咬合关系,导致颞下颌关节受力异常,引发炎症。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关节周围组织的稳定性,相对更易受咬合因素影响而患颞下颌关节炎。
生活方式:长期进食过硬食物,会加重颞下颌关节的负担,破坏正常咬合,增加颞下颌关节炎发生几率;而不注意口腔卫生,导致牙齿疾病进而影响咬合,也与颞下颌关节炎的发生相关。
3.全身因素
病史影响: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关节组织,容易并发颞下颌关节炎;有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的人,可能通过神经肌肉调节影响颞下颌关节,增加患病风险,且这类人群往往生活方式不规律,进一步影响身体状态。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颞下颌关节区域可出现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刺痛等。疼痛可在开口、咀嚼时加重,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耳部、面部等部位。例如,进食较硬食物时,疼痛可能明显加剧。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表现为哭闹、不愿进食等;女性在生理期时,疼痛可能因激素影响而略有不同。
2.关节弹响
开口或闭口运动时,颞下颌关节可出现弹响,可为清脆的单声弹响,也可为破碎的多声弹响。这是由于关节结构异常,运动时相互摩擦或碰撞产生。
年龄较小的儿童若出现关节弹响,需密切关注,因为可能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关节结构尚未完全稳定导致;成年人若突然出现关节弹响且伴有疼痛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3.开口受限
患者开口度减小,无法正常开口,影响进食、说话等功能。开口受限程度因人而异,轻度受限可能只是开口比正常略小,重度受限可能几乎张不开口。
对于青少年,开口受限可能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和面部形态;老年人出现开口受限可能会影响营养摄入等生活质量。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检查颞下颌关节的外观,观察是否有肿胀、畸形等情况;触摸关节周围,感受是否有压痛;检查开口度、开口型等,开口型是否正常,有无偏斜等。
在不同年龄段检查时,儿童要注意其配合度,可能需要耐心引导;老年人则要考虑其关节退变等基础情况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了解颞下颌关节的骨质结构,是否存在骨质破坏、增生等情况。但X线对早期软组织病变显示不佳。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颞下颌关节的骨质细节,对于判断骨质病变情况更有优势,尤其适合观察关节骨面的细微改变。
MRI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颞下颌关节的软组织情况,如关节盘的位置、形态,关节周围肌肉等组织的病变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儿童可能需要特殊的固定措施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物理治疗: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对于儿童,热敷温度要适宜,避免烫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更要注意温度控制。
咬合调整:对于存在咬合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咬合板治疗等调整咬合关系。青少年进行咬合调整时要考虑其牙齿的生长发育阶段,成年人则要根据具体咬合紊乱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2.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儿童一般避免使用此类药物,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选择;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对胃肠道等的影响,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颞下颌关节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人群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