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主要临床表现
胰腺炎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多为突然发作、部位多样等)、恶心呕吐(多数伴发、呕吐后腹痛不缓解等)、发热(多数中度发热,持续不退或升高需警惕并发症)、低血压或休克(重症胰腺炎可出现、与炎性介质释放有关等)、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可出现多种紊乱表现及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特点:是胰腺炎最主要的症状,多为突然发作,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钝痛、刀割样痛、钻痛或绞痛等,且呈持续性,可有阵发性加剧。疼痛部位多在中上腹,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取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例如,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约95%的患者会出现腹痛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胰腺炎腹痛表现可能略有差异,胆源性胰腺炎的腹痛常起始于右上腹,逐渐向中腹部转移;而酒精性胰腺炎的腹痛多始于中上腹部。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胰腺炎引起的腹痛可能表述不如成人清晰,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需要仔细观察。老年人胰腺炎腹痛可能不典型,腹痛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病情往往较复杂,需要引起重视。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酗酒的人群发生胰腺炎时,腹痛可能与酒精对胰腺的长期损伤有关,且可能反复发作。高脂饮食人群发生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时,腹痛也较为常见,与高脂血症导致胰腺微循环障碍等因素相关。
病史影响: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胆源性胰腺炎时,腹痛的发生与胆道结石等刺激导致胰液排出受阻有关;有胰腺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胰腺炎时,腹痛可能提示病情复发或加重。
恶心、呕吐
表现:多数患者在腹痛发生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或咖啡样物质。呕吐后腹痛症状多无明显缓解。例如,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约80%-90%会出现恶心、呕吐。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胰腺炎出现恶心、呕吐时需注意脱水等情况,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频繁呕吐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老年人发生恶心、呕吐时,要警惕是否同时存在其他并发症,如肠梗阻等,因为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减退,胰腺炎可能引发肠道功能紊乱。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暴饮暴食的人群发生胰腺炎时,恶心、呕吐可能更为明显,这与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导致胰腺过度分泌有关。
病史影响: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胰腺炎时,恶心、呕吐症状可能与原有胃肠道疾病叠加,需要综合判断。
发热
特点: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升高,可能提示胰腺坏死继发感染、合并胆道感染等并发症。例如,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约有50%-80%会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左右。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胰腺炎发热时,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高热时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老年人发热时,要注意其机体反应性较低,可能发热不典型,但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加强感染监测。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不规律、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发生胰腺炎时,发热可能更易出现,因为这类人群抵抗力相对较弱,易合并感染。
病史影响:有免疫功能低下病史的患者发生胰腺炎时,发热后更要警惕严重感染的发生,需积极查找感染源并进行相应处理。
低血压或休克
出现情况:重症胰腺炎患者可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因为胰腺坏死、感染等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例如,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中约有10%-20%可出现休克。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发生休克时病情变化迅速,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因为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耐受休克的能力较差。老年人发生休克时,多伴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休克的纠正相对困难,预后可能较差。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身体状况差的人群,发生重症胰腺炎出现休克的风险更高,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人群。
病史影响: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胰腺炎休克时,要考虑基础疾病与胰腺炎的相互影响,治疗时需兼顾两种疾病的处理。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表现:患者可出现脱水、低钾、低镁血症等,重症胰腺炎还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低钙血症等。例如,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加快等,低钙血症可引起手足抽搐等。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时,由于儿童体液代谢特点,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的快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补液方案。老年人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时,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减退,对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下降,纠正起来相对复杂。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食不均衡的人群发生胰腺炎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电解质紊乱基础,胰腺炎发生后会加重这种紊乱。
病史影响:有肾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胰腺炎时,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处理更为复杂,因为肾脏是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调节的重要器官,原有肾脏疾病会影响其调节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