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部骨折怎么办
腿部骨折后首先要进行现场初步处理,包括制动固定和伤口处理;然后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医生评估诊断;接着根据情况选择保守治疗(石膏支具固定、牵引治疗)或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架固定);之后进行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同时要注重饮食与营养支持,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现场初步处理
1.制动与固定:腿部骨折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骨折部位进一步损伤。可就地取材,如使用木板、树枝等对受伤腿部进行简单固定,固定范围应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固定要牢固但不宜过紧,为后续医疗处理创造条件。对于儿童,固定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材料,避免对儿童皮肤造成过度压迫或影响肢体血液循环。
2.伤口处理:如果骨折部位伴有伤口出血,应首先进行止血。可采用压迫止血法,用干净的纱布、毛巾等按压伤口止血。对于开放性骨折,不要随意将露出伤口的骨折端放回伤口内,以免造成感染扩散,用清洁敷料覆盖伤口后尽快就医。
二、及时就医检查
1.影像学检查:到达医院后,通常需要进行X线检查,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对于一些复杂骨折,可能还需要进行CT、MRI等进一步检查,以更全面了解骨折周围软组织、关节等情况。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骨折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骨骺损伤在影像学上有其独特特点;老年患者可能合并骨质疏松,骨折表现及愈合情况也与年轻患者不同。
2.医生评估与诊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如是闭合性骨折还是开放性骨折,骨折是单纯线性骨折还是粉碎性骨折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治疗方案选择
1.保守治疗:
石膏或支具固定:对于一些稳定性骨折,如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的方法。固定时间根据骨折部位和愈合情况而定,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在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儿童固定时要定期调整,防止影响肢体生长发育。
牵引治疗:对于一些不稳定骨折或需要复位的骨折,可能会采用牵引治疗,如骨牵引或皮牵引。牵引可以起到复位和固定的作用,同时缓解疼痛。牵引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牵引重量、牵引部位的皮肤情况等,老年患者牵引时要注意防止牵引过度导致骨折愈合延迟等问题。
2.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骨折移位明显、关节内骨折等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并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部位。手术可以恢复骨折的解剖复位,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等,尤其是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需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外固定架固定:对于一些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骨折,可能会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架通过体外的金属支架固定骨折部位,便于对伤口进行处理和观察,同时也能起到固定骨折的作用。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就应开始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等。例如,腿部骨折固定后,可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膝关节的屈伸练习(在允许范围内)以及大腿肌肉的收缩放松练习等。儿童早期康复要注重趣味性,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康复训练,避免因固定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
2.中期康复:随着骨折部位逐渐稳定,可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范围。进行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度训练、肌肉的抗阻训练等。例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腿部的渐进性负重练习等。老年患者中期康复要考虑其身体机能,训练强度应逐渐增加,避免过度疲劳。
3.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期,主要进行恢复肢体功能的训练,如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不同年龄、不同骨折情况的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度和强度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五、饮食与营养支持
1.营养摄入:骨折患者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以促进骨折愈合。应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例如,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虾皮、豆制品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以支持骨折愈合和身体生长;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减退,要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和易于消化吸收。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糖尿病患者发生腿部骨折,要注意饮食中糖分的控制,在保证骨折愈合营养需求的同时,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影响伤口愈合和骨折恢复;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腿部骨折,除了补充钙和维生素D外,还需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饮食上可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K的食物摄入,如绿色蔬菜等,以帮助改善骨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