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膀胱炎
膀胱炎是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分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及急性、慢性。发病机制主要是细菌上行感染等,临床表现有膀胱刺激症状、全身症状、血尿等,诊断靠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等预防,女性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膀胱炎的定义
膀胱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是膀胱发生的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也有非细菌感染因素导致的情况。
二、膀胱炎的分类及常见类型
(一)根据病原体分类
1.细菌性膀胱炎:最为常见,大肠埃希菌等肠道细菌是主要的致病菌,通常是细菌经尿道逆行侵入膀胱引发感染。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较近,更容易发生细菌性膀胱炎。在性生活活跃期的女性、绝经后女性以及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尿路结石、膀胱出口梗阻等)的人群中,细菌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更高。
2.非细菌性膀胱炎: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膀胱炎,相对细菌性膀胱炎发生率较低。例如,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艾滋病患者,可能会发生真菌性膀胱炎;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起的膀胱炎,多见于有不洁性行为的人群。
(二)根据病程分类
1.急性膀胱炎:起病较急,患者通常会突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血尿,尿液外观可呈红色,同时可能伴有下腹部疼痛不适。急性膀胱炎如果能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如果治疗不彻底,可能会转为慢性膀胱炎。
2.慢性膀胱炎:多由急性膀胱炎迁延不愈转变而来,病程较长,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会有长期的尿频、尿急,也可能会间歇性出现尿痛等症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长期的慢性膀胱炎还可能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如导致膀胱容量减小等。
三、膀胱炎的发病机制
1.细菌感染途径:细菌主要通过尿道上行感染进入膀胱。正常情况下,尿道外口存在一定的细菌,但一般不会引发感染,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尿道黏膜有损伤时,细菌就容易侵入并在膀胱内繁殖生长。例如,女性在月经期、性生活后,尿道黏膜容易受到刺激或损伤,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会。
2.非细菌感染机制:对于非细菌性膀胱炎,如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病原体主要是黏附在尿道上皮细胞表面,进而侵入膀胱引发炎症;真菌性膀胱炎则是真菌在膀胱内定植生长,引起膀胱黏膜的炎症反应。
四、膀胱炎的临床表现
1.膀胱刺激症状
尿频:患者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白天可能每小时就需要排尿,夜间也可能出现夜尿频繁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
尿急:有强烈的排尿欲望,很难控制,常常迫不及待地要去排尿,否则可能会出现尿失禁的情况。
尿痛:排尿时尿道、膀胱区或会阴部会出现疼痛,疼痛性质可为烧灼感、刺痛等,在排尿终末时可能会更加明显。
2.全身症状:急性膀胱炎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而慢性膀胱炎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疲劳感等。
3.血尿:部分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尿液颜色呈红色,这是由于膀胱黏膜在炎症刺激下出现出血所致;也有部分患者是镜下血尿,需要通过尿液检查才能发现。
五、膀胱炎的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白细胞酯酶阳性等,通过尿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如果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提示有炎症存在;红细胞增多则可能与膀胱黏膜出血有关。
尿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同时进行药敏试验,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一般需要留取清洁中段尿进行培养,如果培养出致病菌,结合临床症状基本可以确诊膀胱炎。
2.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发作的膀胱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畸形等引起膀胱炎的基础疾病。例如,泌尿系统超声可以观察膀胱的形态、大小以及是否存在结石等异常情况。
六、膀胱炎的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减少细菌在尿道和膀胱内停留的时间。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以上,使尿液保持清亮,有助于预防膀胱炎。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女性要注意经期、性生活前后的卫生,勤换内裤,建议使用清水清洗会阴部,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液。男性也应保持外生殖器的清洁。
避免憋尿: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内尿液积聚,细菌容易繁殖,应养成及时排尿的习惯。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女性:性生活后应及时排尿,以冲洗尿道,降低膀胱炎的发病风险。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黏膜变薄,更容易发生膀胱炎,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来降低发病风险。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力。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艾滋病患者要遵循医嘱进行规范的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膀胱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