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怎么处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需先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与诊断,治疗决策包括非手术治疗(牵引、保守制动)和手术治疗(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同时要预防处理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一、评估与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机制、既往病史(如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及用药情况等。例如,老年患者多有骨质疏松病史,这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受伤原因可能不同,年轻患者多因高能量损伤导致,而老年患者常因低能量摔倒等引起。
2.体格检查:检查骨折部位的肿胀、疼痛、畸形、异常活动等情况,初步判断骨折情况。同时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包括生命体征等,因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能因创伤等出现全身应激反应,对于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需格外关注。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Evans分型等)。通过X线能清晰看到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端的移位情况等。
CT及MRI检查:对于复杂骨折或需要进一步评估周围软组织、骨髓情况时可选用。CT有助于更精准地判断骨折碎片的移位情况,MRI可早期发现隐匿性损伤等。
二、治疗决策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适用于一些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皮肤牵引或骨牵引可暂时缓解疼痛,纠正部分骨折移位,但长期牵引可能会带来如牵引相关并发症(如皮肤损伤、血管神经受压等)。对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还可能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需加强护理预防。
保守制动:使用髋人字石膏等外固定装置进行制动,但这种方法对骨折端的固定效果相对有限,患者舒适度较差,且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目前应用相对较少。
2.手术治疗
内固定手术:是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P)等。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骨折的解剖复位,稳定骨折端,以便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对于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或骨折移位明显的患者,内固定手术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内固定失败等。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骨折不稳定且合并严重骨质疏松、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可考虑。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降低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人工关节置换也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把握。例如,患者全身状况能否耐受手术、关节周围骨质情况等都会影响手术决策。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患肢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可进行足趾屈伸、踝关节背伸跖屈等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防止肌肉萎缩。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锻炼强度适中,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等。
体位护理:根据手术方式指导患者正确体位,如内固定术后患者可适当翻身,但要注意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等。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逐渐增加活动度:在骨折初步稳定的情况下,可在助行器或拐杖辅助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练习。同时加强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通过康复器械或主动运动逐步增大关节活动范围。
肌力强化:进一步加强股四头肌、臀肌等的肌力训练,可进行直腿抬高、侧卧抬腿等练习,提高肢体的稳定性和活动能力。
3.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
恢复正常活动:当骨折完全愈合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步态和日常活动。但仍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负重等,尤其是对于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要遵循医生建议控制活动强度和范围。同时,根据患者既往病史等情况,如合并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以利于康复过程顺利进行。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使用气压治疗等物理方法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危患者可给予抗凝药物预防(但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等)。老年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要重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上要注意观察患肢肿胀、皮肤温度等情况。
处理:一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要停止患肢过度活动,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下肢静脉超声等),根据情况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
2.肺部感染:
预防: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训练,鼓励患者多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保持病房空气流通等。
处理:若发生肺部感染,根据痰培养等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呼吸道护理。
3.压疮:
预防:定期为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预防压疮。对于骨突部位要加强护理,如髋关节周围等。
处理:一旦出现压疮,根据压疮分期进行相应处理,如创面换药、加强营养支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