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性佝偻病的症状是什么
佝偻病有骨骼系统、肌肉松弛、其他系统等症状,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差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人工喂养儿及光照不足儿童易患,需关注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一、骨骼系统症状
1.头部表现
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由于骨样组织增生致颅骨软化,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可有乒乓球样感觉。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磷代谢,导致颅骨发育异常。婴儿时期颅骨生长较快,维生素D不足时,钙磷代谢紊乱,颅骨局部骨化障碍。
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婴儿,额骨、顶骨双侧向外隆起,形成方颅。这是由于骨样组织增生,使额骨、顶骨的骨膜下成骨过多所致。
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前囟可增大至2-3cm,闭合延迟可迟至2-3岁。正常婴儿前囟在1-1.5岁闭合,佝偻病患儿由于钙磷代谢失常,骨样组织不断增生,影响了颅骨的正常发育和闭合过程。
2.胸部表现
肋骨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形成钝圆形隆起,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似串珠样。这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钙磷代谢紊乱,肋骨部位的软骨发育异常,钙盐沉积障碍,导致肋骨局部增生。
鸡胸或漏斗胸:胸廓畸形,鸡胸是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胸前突;漏斗胸是胸骨下段向内凹陷,形似漏斗。这是由于胸部骨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佝偻病影响,出现形态改变。婴儿时期胸廓的发育与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密切相关,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胸廓骨骼发育异常。
3.四肢表现
手镯或脚镯:6个月以上婴儿腕、踝部因骨样组织堆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为手镯或脚镯。这是因为长骨端骨样组织增生,导致局部肿胀。
下肢畸形: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O”形腿(膝内翻)或“X”形腿(膝外翻)。学步前婴儿以站立和行走为主要活动,此时骨骼的强度和韧性受维生素D缺乏影响,容易发生变形。
二、肌肉松弛症状
1.全身肌肉松弛:患儿肌肉发育不良,肌张力低下,表现为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由于钙磷代谢紊乱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吸收不良,肌肉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受到影响,使得肌肉力量减弱,运动能力发展迟缓。例如,正常婴儿在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抓物,而佝偻病患儿可能到较晚月龄才能达到该运动发育水平。
2.腹壁肌肉松弛:严重者腹部膨隆如蛙腹。这是因为腹部肌肉无力,不能正常维持腹部的形态,导致腹部脂肪堆积相对明显,外观呈蛙腹状。
三、其他系统症状
1.神经精神症状
易激惹、烦闹:患儿常出现烦躁不安,夜间哭闹等表现。这是由于佝偻病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维生素D缺乏影响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使患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增强,出现易激惹等症状。婴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维生素D缺乏对其影响更为明显,容易出现神经精神方面的异常。
多汗:与室温、季节无关,由于多汗刺激头皮,患儿常摇头擦枕,形成枕秃。多汗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多。而摇头擦枕导致枕秃,是因为头部多汗,患儿不适而频繁摇头,与枕头摩擦导致枕部头发脱落。
四、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表现
1.婴儿期(0-1岁):主要以骨骼系统早期表现为主,如颅骨软化、前囟增大等,神经精神症状也较为突出,多汗、易激惹等表现明显。因为婴儿期是骨骼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相对较大,若缺乏容易出现上述症状。
2.幼儿期(1-3岁):除了骨骼畸形如方颅、胸廓畸形、下肢畸形等进一步明显外,运动功能落后的表现更突出,坐、立、行等能力发展较正常儿童迟缓。此阶段幼儿开始学习行走等大运动,骨骼畸形会影响其正常运动功能的发展。
五、特殊人群提示
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这类婴儿在胎儿期维生素D储备不足,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更高,更容易发生活动性佝偻病。应在出生后尽早补充维生素D,一般出生后数天即可开始补充,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因为早产儿自身储存的维生素D较少,而生长速度快,对维生素D的需求增加,所以需要特别关注其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情况。
2.人工喂养儿:如果人工喂养的婴儿配方奶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或者未及时添加含维生素D的辅食,容易发生活动性佝偻病。家长应选择维生素D含量合适的配方奶,并按照辅食添加原则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等。因为人工喂养的婴儿不能像母乳喂养婴儿那样从母乳中获得一定量的维生素D,所以需要家长更加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来源。
3.光照不足的儿童:长期室内活动、冬季出生等光照不足的儿童,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容易患活动性佝偻病。家长应鼓励儿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日光照射,一般每天户外活动1-2小时可满足维生素D合成需求。光照不足会影响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从而导致体内维生素D缺乏,增加佝偻病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