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牙体硬组织在细菌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病因包括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因素,临床表现分浅龋、中龋、深龋,预防措施有口腔卫生维护、饮食控制、氟化物应用和定期口腔检查
一、龋齿的定义
龋齿也被称作蛀牙、虫牙,它是一种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其主要病原体是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这些细菌会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生酸性物质,逐渐侵蚀牙齿的牙釉质、牙本质等结构。
二、龋齿的病因
1.细菌因素
变形链球菌是主要的致龋菌之一,它能黏附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菌斑中的细菌可以分解糖类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酸性物质长时间作用于牙齿,会使牙齿硬组织中的矿物质溶解,如牙釉质中的羟基磷灰石溶解,导致牙齿脱矿,进而引发龋齿。
其他致龋菌如乳酸杆菌等也参与其中,它们在牙齿龋坏过程中起到协同作用。
2.食物因素
糖类是关键因素,尤其是蔗糖等精制糖。当口腔内存在大量糖类食物时,致龋菌容易利用这些糖类产酸,从而增加牙齿患龋的风险。例如,经常食用糖果、饼干、蛋糕等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使口腔内糖分持续存在,为致龋菌提供充足的底物产酸破坏牙齿。
食物的质地也有影响,精细的食物更容易黏附在牙齿表面,不易被清除,如精细的白面包等,会延长食物在口腔内的停留时间,有利于致龋菌的生长繁殖。
3.宿主因素
牙齿自身结构:牙齿的矿化程度、形态、排列等会影响龋齿的发生。例如,牙釉质发育不良的牙齿,其抗酸能力较弱,更容易发生龋齿;牙齿排列不整齐,如拥挤、错位等情况,会导致清洁困难,食物残渣容易残留,增加龋齿发生的几率。
唾液因素:唾液具有清洁口腔、缓冲酸性物质、修复牙齿早期脱矿等作用。如果唾液分泌量减少或唾液的成分异常,如唾液中缓冲能力下降、抗菌物质含量减少等,都会降低口腔的自洁和防御能力,从而增加龋齿的发生风险。例如,患有舍格伦综合征的患者,唾液分泌减少,更容易发生龋齿。
4.时间因素
龋齿的发生是一个慢性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从牙齿表面出现菌斑,到菌斑产酸导致牙齿脱矿,再到形成明显的龋洞,通常需要数周至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口腔卫生保持良好,能够及时清除菌斑和食物残渣,就可以在龋齿发生的早期阶段阻止其进一步发展。
三、龋齿的临床表现
1.浅龋
病变局限于牙釉质,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患者通常不会感到疼痛。牙齿表面可能会出现白垩色斑块,这是由于牙釉质脱矿导致的,随着病情发展,斑块可能会变成黄褐色或褐色。此时牙齿的硬组织只是发生了脱矿,尚未形成明显的龋洞。
2.中龋
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浅层,患者可能会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产生敏感症状,但是刺激去除后,敏感症状会立即消失。牙齿表面会形成明显的龋洞,龋洞内有软化的牙本质,颜色呈棕色或黑褐色。
3.深龋
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患者对冷、热、酸、甜刺激的敏感症状更加明显,而且刺激去除后,敏感症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龋洞较深,接近牙髓,龋洞内有大量软化的牙本质和食物残渣等。此时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引发牙髓炎症等并发症。
四、龋齿的预防措施
1.口腔卫生维护
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最好是早晚各一次。选择软毛牙刷,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齿呈45度角,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确保牙齿的每个面都能得到清洁。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和监督其刷牙,保证刷牙的效果。例如,3-6岁的儿童可以使用含氟牙膏,用量为米粒大小,以避免儿童吞咽过多牙膏。
使用牙线:每天使用牙线清理牙齿之间的食物残渣和菌斑,尤其是在牙缝较大或牙齿排列不整齐的情况下,牙线能够有效地清除刷牙难以清洁到的部位的污垢。对于儿童,家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教导其使用牙线,或者帮助儿童使用牙线。
2.饮食控制
减少含糖食物的摄入,控制进食次数。例如,限制糖果、碳酸饮料等的食用量,避免在两餐之间频繁进食含糖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纤维性食物能够起到清洁牙齿的作用,促进唾液分泌,有助于缓冲口腔内的酸性环境。对于儿童,家长要合理安排其饮食,避免儿童过多食用零食。
3.氟化物的应用
使用含氟牙膏: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能够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氟化物可以与牙齿中的羟基磷灰石结合,形成氟磷灰石,提高牙齿的抗酸能力。儿童使用含氟牙膏时要注意用量,防止吞咽。
专业涂氟:儿童可以定期到牙科诊所进行专业涂氟,由专业医生将含氟涂料涂抹在牙齿表面,为牙齿提供额外的氟化物保护,尤其是对于易患龋的儿童,如乳牙期的儿童等。
4.定期口腔检查
定期到牙科诊所进行口腔检查,一般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牙科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牙齿早期的龋坏迹象,如白垩色斑块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或治疗措施。对于儿童,更要注重定期口腔检查,因为儿童的牙齿发育尚未完全,更容易发生龋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