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骨折最常用的方法
骨折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有手法复位(适用于大多数闭合性骨折,优势是创伤小,复杂骨折可能效果不佳)和切开复位(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等情况,能解剖复位但有手术创伤风险);固定分外固定(石膏固定操作简单但有局限性,外固定支架固定适用于开放性等骨折,影响活动需定期调整)和内固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提供坚强固定但有创伤和应力遮挡,髓内钉内固定生物力学好、创伤小但有适应证限制);康复治疗分早期(骨折固定后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练习防萎缩促循环)、中期(随愈合进展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后期(恢复肢体功能力量,进行全面功能训练恢复生活工作能力,不同患者有不同康复侧重)。
一、复位
1.手法复位
通过医生的手法操作使骨折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适用于大多数闭合性骨折,例如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对于不同部位的骨折有相应的手法操作规范,通过对骨折部位的牵拉、推挤等动作来恢复对位。其优势在于创伤相对较小,但对于一些复杂骨折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复位效果。在儿童中,由于儿童骨骼的柔韧性较好,手法复位相对更容易操作,但也需要根据儿童的骨骼特点谨慎进行,避免过度牵拉造成二次损伤。
2.切开复位
采用手术的方式切开骨折部位,直视下将骨折端复位。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关节内骨折等情况。例如一些严重的粉碎性骨折,手法复位难以恢复骨折的正常结构,此时需要切开复位。切开复位能够达到解剖复位,有利于骨折的良好愈合,但手术本身会带来一定的创伤,存在感染、出血等手术相关风险。在老年患者中,切开复位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注重术后的康复护理,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二、固定
1.外固定
石膏固定:将石膏绷带制成相应的形状,固定在骨折部位周围,起到固定骨折端、限制骨折部位活动的作用。常用于四肢骨折的固定,如手臂或腿部的骨折。石膏固定的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患者佩戴相对舒适,可以维持骨折端的位置。但石膏固定也有局限性,例如透气性较差,长时间固定可能导致皮肤瘙痒、压疮等问题。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快,需要定期更换石膏以适应骨骼的生长变化。
外固定支架固定:通过金属支架固定在骨折部位的骨骼上,将骨折端固定。适用于开放性骨折、严重粉碎性骨折等情况。外固定支架固定可以在不直接暴露骨折端的情况下稳定骨折部位,有利于伤口的处理和感染的控制。但外固定支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活动,并且需要定期调整支架以保证固定效果。在老年患者中,使用外固定支架时需要考虑其骨骼的质量和愈合能力,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固定和康复。
2.内固定
钢板螺钉内固定:通过钢板和螺钉将骨折端固定在一起。常用于长骨骨折等情况,如股骨骨折、胫骨骨折等。钢板螺钉内固定能够提供坚强的固定,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和患者的早期活动。但手术中需要切开骨骼放置钢板螺钉,存在一定的手术创伤,并且钢板螺钉可能会引起局部的应力遮挡,影响骨骼的正常改建。对于年轻患者,由于其骨骼的再生能力较强,可能更适合钢板螺钉内固定,但在老年患者中,需要考虑其骨质疏松等情况对固定效果的影响。
髓内钉内固定:将髓内钉插入骨髓腔,固定骨折端。适用于长骨骨干骨折,如股骨干骨折、胫骨干骨折等。髓内钉内固定具有生物力学性能良好、创伤相对较小等优点。它可以更好地保持骨骼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但髓内钉内固定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对于一些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可能不太适合。在儿童患者中,髓内钉内固定需要根据儿童的骨骼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髓内钉型号,以避免影响骨骼的生长。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就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等。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例如骨折患者在腿部骨折固定后,可以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每天多次,每次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儿童患者,早期康复训练需要更加温和,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骨折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避免过度训练造成损伤。
2.中期康复
随着骨折的愈合进展,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渐进性的肌力训练。例如骨折部位相邻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对于上肢骨折患者,中期康复可以进行手指的精细活动训练等。在这个阶段,需要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本身可能较弱,中期康复需要更加缓慢地进行,避免引起疼痛和二次损伤。
3.后期康复
主要是恢复肢体的功能和力量,进行全面的功能训练,如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通过后期康复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对于不同年龄、不同骨折部位的患者,后期康复的和强度会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年轻的运动员骨折患者,后期康复需要注重恢复其运动功能,达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而对于老年患者,后期康复主要是提高其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