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是因多种原因致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引发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结构改变塌陷、髋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有创伤性和非创伤性等发病原因,病理过程包括血供破坏、骨细胞变化及结构改变等,临床表现有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跛行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并纠正不良习惯。
发病原因
创伤性因素: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髋部创伤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常见原因。例如,股骨颈骨折后,骨折部位可能损伤股骨头的血供,使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风险增加。这种情况在青壮年人群中相对多见,多与高能量创伤有关,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
非创伤性因素
糖皮质激素使用: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常见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诱因。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脂代谢紊乱、血管炎等,影响股骨头的血供。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肾病综合征等疾病时,需警惕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酒精滥用: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脂代谢紊乱,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内形成血栓,影响股骨头的血液循环。在一些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其他疾病影响:如镰状细胞贫血、减压病等。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形态异常,容易发生血管堵塞,影响股骨头血供;减压病则是由于潜水等高压环境后减压不当,体内形成气泡,影响股骨头的血液供应。
病理过程
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主要是股骨头血供破坏后,骨细胞缺血、凋亡,随后骨髓内细胞修复反应,进而出现股骨头骨小梁结构破坏、塌陷等改变。早期主要表现为骨髓水肿、骨细胞坏死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骨小梁的断裂、股骨头塌陷,髋关节间隙变窄等,最终导致髋关节功能严重受损。
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疼痛多为隐痛、钝痛,位于腹股沟区、臀部或膝关节周围,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呈持续性,休息时也可出现疼痛。
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髋关节屈伸不利、下蹲困难、不能久站等。这是由于股骨头结构改变、塌陷以及髋关节炎症等因素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跛行:由于疼痛和髋关节功能受限,患者行走时出现跛行,步态异常。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股骨头密度改变、骨小梁断裂、股骨头塌陷等表现。X线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股骨头的形态结构,但对于早期病变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的细微结构,早期可发现股骨头内的小囊性变、骨小梁断裂等改变,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诊断股骨头坏死早期最敏感的方法。在股骨头坏死早期,MRI即可发现骨髓内的异常信号,如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双线征”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股骨头坏死早期,坏死范围较小的患者。包括限制负重,如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避免髋关节过度负重;药物治疗,如使用抗凝剂、血管扩张剂等改善股骨头血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物理治疗等。
手术治疗:对于股骨头坏死中晚期,股骨头塌陷明显、关节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股骨头髓芯减压术、带血管蒂骨移植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终末期股骨头坏死的主要治疗手段,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感染、假体松动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股骨头坏死多为特发性(Perthes病),与儿童髋关节发育特点及血供特点有关。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股骨头的生长发育情况,避免过度负重,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谨慎,尽量保留自身股骨头的生长潜力,可采用保守治疗为主,如限制活动、支具治疗等,定期复查评估病情变化。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非手术治疗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术后康复需要家人的配合,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加强营养支持,促进术后恢复。
女性患者: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孕期、哺乳期等,使用药物需谨慎。对于因糖皮质激素治疗相关疾病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权衡糖皮质激素治疗与股骨头坏死发生的风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在康复过程中,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髋关节功能恢复后对日常生活和运动的影响,需要给予个性化的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
长期饮酒或使用糖皮质激素人群:这类人群属于股骨头坏死的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髋关节的检查,如MRI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股骨头坏死。同时,要积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酒、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不用则不用,必须使用时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