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的治疗办法
牙周炎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口腔清洁指导、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药物辅助治疗(局部药物如米诺环素凝胶、氯己定含漱液,全身药物如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手术治疗(牙周翻瓣术、植骨术、引导组织再生术)和维护治疗(定期复查、长期口腔保健,全身疾病患者需控制基础疾病),各环节协同以控制炎症、促进牙周组织修复及预后。
一、基础治疗
1.口腔清洁指导
患者需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能有效清除牙菌斑。研究表明,规范的刷牙可减少牙龈炎症相关指标,如降低龈沟出血指数等。同时,建议使用牙线或间隙刷辅助清洁牙齿邻面,对于有牙周炎的患者,邻面的牙菌斑和食物残渣是导致炎症持续的重要因素,使用牙线等工具能更好地清除邻面菌斑。
对于吸烟的牙周炎患者,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加重炎症,因此需要劝导患者戒烟,这对牙周炎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2.龈上洁治
龈上洁治是去除牙龈上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的常用方法。通过超声波洁牙机等设备,将牙齿表面的菌斑、牙结石清除。一般每6-12个月进行一次龈上洁治,但对于牙周炎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洁治,以控制炎症。研究显示,龈上洁治后患者的牙龈炎症指标会明显改善,如红肿减轻、出血减少等。
3.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
龈下刮治是去除牙龈以下的牙结石、菌斑等,根面平整则是将牙根表面刮除病变的牙骨质,使根面光滑,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再附着。这是治疗牙周炎的重要步骤,对于中度及重度牙周炎患者通常需要进行。该操作能有效清除牙周袋内的致病因素,促进牙周组织的愈合。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经过规范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后,牙周袋深度会减小,附着水平会有所增加。
二、药物辅助治疗
1.局部药物使用
米诺环素凝胶:可局部应用于牙周袋内,米诺环素是一种四环素类抗生素,能缓慢释放药物,持续抑制牙周袋内的细菌。研究发现,局部使用米诺环素凝胶能显著降低牙周袋内的细菌数量,减轻炎症,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对于不能耐受全身用药或局部炎症较严重的患者较为适用。
氯己定含漱液: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牙菌斑的形成。患者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每天1-2次,每次含漱30秒左右,可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量,辅助控制牙周炎的炎症。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牙齿和舌苔染色,一般建议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
2.全身药物治疗
对于重度牙周炎患者或伴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的牙周炎患者,可能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阿莫西林是广谱抗生素,甲硝唑对厌氧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全身使用抗生素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等问题。例如,对于伴有急性牙周脓肿的患者,全身使用抗生素可帮助控制感染,但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
三、手术治疗
1.牙周翻瓣术
适用于深牙周袋、牙周袋内病变复杂不易清除的情况。通过翻瓣,可直接暴露病变区域,彻底清除根面的菌斑、牙结石,修整牙槽骨形态等。术后需要患者注意口腔卫生维护,定期复查。一般术后1周左右拆线,术后牙周组织需要一定时间愈合,在此期间要避免食用过硬、过烫的食物,以免刺激手术部位。
2.植骨术
对于牙槽骨吸收较严重的患者,可采用植骨术。通过植入骨移植材料,促进牙槽骨的再生和修复。骨移植材料有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等。自体骨的生物学性能较好,但获取有一定创伤;异体骨和人工骨相对更容易获取。植骨术后需要患者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同时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复查,观察骨愈合情况。
3.引导组织再生术
利用生物膜等屏障材料,引导牙周膜细胞等向根面生长,形成新的牙周组织。该手术适用于有牙周组织缺损的情况。生物膜能阻挡牙龈上皮细胞的长入,为牙周膜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供空间。术后患者需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局部受力,一般术后3-6个月可观察到牙周组织的再生情况。
四、维护治疗
1.定期复查
牙周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内容包括口腔检查、牙周袋深度测量、菌斑控制情况等。通过定期复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牙周组织的变化,如是否有复发的炎症、牙周袋是否加深等,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如果发现患者菌斑控制不佳,需要加强口腔清洁指导;如果牙周袋深度有增加趋势,可能需要再次进行龈下刮治等治疗。
2.长期口腔保健
患者需要长期坚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规律刷牙、使用牙线等。对于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全身疾病会影响牙周炎的预后。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牙周炎病情加重,所以需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配合医生治疗牙周炎。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口腔组织可能有一定的退行性变,更需要加强口腔保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预防牙周炎的复发和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