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是因颈椎退变结构压迫脊髓或其供血血管引发系列症状体征的严重颈椎病类型。病因包括颈椎退变、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和外伤。症状有上肢麻木无力、精细动作障碍、放射性疼痛,下肢无力发紧、行走不稳、踩棉花感甚至肌肉萎缩,躯干有束带感及大小便功能障碍。诊断依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分非手术(颈部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解除脊髓压迫、重建稳定性)。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治疗需全面评估、降低手术风险,儿童和青少年要考虑生长发育特点,孕妇治疗要确保母婴安全,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应改善习惯预防,有其他病史人群(如骨质疏松、神经系统疾病)需针对性处理。
一、脊髓型颈椎病的定义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结构压迫脊髓或供应脊髓的血管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疾病,是颈椎病中较为严重的类型。
二、病因
1.颈椎退变: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退变突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或钙化、后纵韧带骨化等,这些退变结构可直接压迫脊髓或压迫供应脊髓的血管,导致脊髓缺血、变性,从而引发脊髓型颈椎病。
2.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管内径先天性发育较小,即使颈椎发生轻微退变,也容易压迫脊髓,增加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3.外伤:颈部受到急性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可能导致颈椎骨折、脱位,损伤脊髓,进而诱发脊髓型颈椎病。部分患者可能本身存在颈椎退变,外伤只是一个诱发因素,加速了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生。
三、症状
1.上肢症状:患者可出现上肢麻木、无力,手部精细动作障碍,如系扣子、拿筷子等动作不灵活。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从颈部向肩部、上肢或手指放射。
2.下肢症状:下肢常出现无力、发紧、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容易摔倒。严重时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行走困难。
3.躯干症状:胸部或腹部可能有束带感,就像被绳子勒住一样。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便秘或大便失禁等。
四、诊断
1.临床表现: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症状的发生时间、发展过程、加重或缓解因素等,并进行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反射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骨质增生等情况,初步判断颈椎的退变程度。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的骨质结构,对于判断有无骨质增生、骨折、骨化等情况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脊髓受压的部位、程度及脊髓内的病变情况,如脊髓有无变性、水肿等。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可先尝试非手术治疗。
颈部制动:使用颈托或颈椎牵引等方法,限制颈部活动,减轻颈椎对脊髓的压力,缓解症状。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理疗等,可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和麻木症状。
药物治疗: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以营养神经、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2.手术治疗:对于诊断明确、症状进行性加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脊髓压迫,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联合手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时,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充分做好准备,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2.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患脊髓型颈椎病较为少见,但如果存在颈椎先天性畸形等情况,也可能发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避免过度治疗。对于需要手术的患儿,手术方案的选择要更加谨慎,以减少对颈椎生长发育的影响。
3.孕妇:孕妇由于生理状态特殊,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时要特别注意。非手术治疗方法如颈部制动、物理治疗等相对安全,但在进行按摩和理疗时要避免刺激腹部。药物治疗要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果病情严重需要手术治疗,应在多学科团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4.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长期低头工作、长期使用电子设备、颈部经常处于不良姿势的人群,患脊髓型颈椎病的风险较高。这些人群应注意改善生活方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定期进行颈部活动和锻炼,以预防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更要严格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
5.有其他病史的人群:如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时,要注意预防骨折的发生。在进行颈部制动和手术治疗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以增强骨质强度。有神经系统疾病史的患者,病情可能更为复杂,需要神经科医生和骨科医生共同协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