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骨折固定需遵循复位准确(包括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有外固定如夹板、石膏、牵引固定和内固定如金属内固定物固定)、减少损伤(操作轻柔和选择恰当固定材料)、早期功能锻炼(固定后早期进行未固定部位及固定部位肌肉等长收缩锻炼,中期逐步增加固定部位关节活动度锻炼)的基本原则,以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并减少并发症。
一、复位准确
1.解剖复位:骨折端通过复位,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使骨折部位的骨骼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例如,长骨骨折要求骨折端的对位、对线良好,对于关节内骨折,解剖复位能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功能,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这是因为关节面的良好对合对于关节的正常活动至关重要,若关节内骨折复位不佳,后期关节活动时会出现摩擦、疼痛等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解剖复位对于避免影响骨骼正常生长和发育尤为重要;而老年患者解剖复位有助于维持肢体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功能复位:在不能达到解剖复位时,如骨折复位后两骨折端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的复位。功能复位有一定的标准,如长骨骨折的缩短移位在成人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成角移位若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但若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则必须完全复位,否则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
二、固定可靠
1.外固定
夹板固定:利用夹板、绷带等材料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适用于四肢长骨的稳定骨折。夹板固定可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进行塑形,能够有效地维持骨折端的位置,同时允许一定程度的肢体活动,有利于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骨折愈合。例如,对于尺桡骨骨折,夹板固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骨折端的稳定,并且让患者进行一些手部的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儿童骨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夹板固定相对较为常用,但要注意定期调整夹板的松紧度,以适应儿童骨骼的生长变化。
石膏固定:通过石膏绷带的塑形,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石膏固定能提供较为可靠的外固定,适用于多种骨折类型。石膏固定后肢体被固定在特定位置,能有效限制骨折端的活动。但石膏固定也有一定局限性,如透气性较差,长期固定可能导致皮肤瘙痒、压疮等问题。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感觉相对减退,更要注意观察石膏固定部位的皮肤情况,防止发生压疮。此外,石膏固定后要避免肢体肿胀消退后石膏过松导致固定失效。
牵引固定:分为皮牵引和骨牵引。皮牵引是通过粘贴在皮肤上的牵引带施加牵引力,骨牵引则是通过穿入骨骼内的钢针施加牵引力。牵引固定主要用于骨折的复位和维持复位后的固定,例如,对于股骨骨折,骨牵引可以起到复位和固定的作用。牵引固定需要注意牵引重量的调整,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骨折类型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牵引重量,以保证骨折端能够顺利复位且不发生过度牵引。在牵引过程中,要定期观察牵引部位的皮肤情况以及骨折端的对位情况。
2.内固定
金属内固定物固定:常用的有钢板、螺丝钉、髓内钉等。金属内固定物能提供较为坚强的固定,适用于复杂骨折、不稳定骨折等情况。例如,对于胫骨多段骨折,使用髓内钉固定可以有效地固定骨折端,减少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但内固定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内固定物的选择和固定效果需要更加谨慎考虑,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三、减少损伤
1.操作轻柔:在进行骨折固定的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包括肌肉、血管、神经等。例如,在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时,要避免过度牵拉和挤压周围组织,以减少对血管和神经的损伤风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组织较为娇嫩,操作时更要格外轻柔,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固定材料选择恰当: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避免因固定材料选择不当而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如使用过小的夹板或石膏可能会对局部组织造成压迫,而使用过大的牵引重量可能会导致血管神经受压等。
四、早期功能锻炼
1.骨折固定后早期:在骨折固定的同时,要鼓励患者进行未固定部位的功能锻炼,以及固定部位的肌肉等长收缩锻炼。例如,骨折固定后,患者可以进行上肢骨折部位周围关节的活动,以及下肢骨折部位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对于儿童患者,早期的功能锻炼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适合儿童的锻炼方式和强度,以避免影响骨折固定和骨骼的正常发育。
2.骨折愈合中期: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可逐步增加固定部位的关节活动度锻炼等。例如,在骨折固定2-3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进行骨折部位相邻关节的主动活动,如上肢骨折可进行腕关节、肘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等。通过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