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病因是什么
尿路感染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其他因素有关。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有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妊娠、性生活、留置导尿管等也会增加尿路感染风险,且不同情况会带来相应不良影响。
一、病原体感染
(一)细菌感染
1.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门诊尿路感染的80%和住院尿路感染的50%-60%。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且靠近肛门,大肠埃希菌更容易由尿道上行至膀胱引发感染;性生活也是女性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性交时可将周围的细菌挤入尿道。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前列腺增生等下尿路梗阻性疾病的男性,大肠埃希菌可通过血行感染等途径引发尿路感染。
2.肺炎克雷伯菌:在住院患者、留置导尿管或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患者中较为常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易受其感染,该菌可通过尿道逆行感染或血源性传播导致尿路感染。
3.变形杆菌:多见于有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细菌可在结石表面生长繁殖,一方面结石阻碍尿液引流,另一方面细菌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液中的尿素,使尿液碱化,促进磷酸盐、碳酸盐等沉淀,形成新的结石,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尿路感染。
(二)真菌和病毒感染
1.真菌:主要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尿路器械检查后患者等。常见的真菌有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可经尿道逆行感染或血行播散至泌尿系统引发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液检查可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
2.病毒:如腺病毒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多见于儿童,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常伴有发热。
二、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一)尿路梗阻
1.先天性尿路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尿道瓣膜等,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尿液在泌尿系统内积聚,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从而引发尿路感染。婴幼儿时期若存在先天性尿路梗阻,由于其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的风险更高,且长期梗阻可导致肾功能损害。
2.后天性尿路梗阻:常见于老年男性的前列腺增生,增生的前列腺堵塞尿道,引起排尿困难,尿液潴留,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也可导致尿路梗阻,结石可直接损伤尿路黏膜,且梗阻部位以上尿液淤积,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二)膀胱输尿管反流
指尿液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的现象。婴幼儿由于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的肌肉发育不完善,较易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反流可使细菌随尿液逆流至肾脏,引起肾盂肾炎等感染,且反流持续存在可导致肾瘢痕形成,影响肾功能,尤其在儿童时期,反复的反流性尿路感染可能对肾脏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一)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膀胱黏膜萎缩,局部抵抗力下降;同时常合并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人群,且老年人尿路感染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增加了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抑制了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机体抵抗力下降;高血糖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膀胱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进一步促进尿路感染的发生。长期高血糖状态若控制不佳,会反复引发尿路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容易发展为肾盂肾炎等严重感染。
(三)免疫抑制剂使用者
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尿路感染。这类患者一旦发生尿路感染,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且治疗难度较大,需要密切监测和合理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四、其他因素
(一)妊娠
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输尿管蠕动减弱,容易发生尿路扩张;同时增大的子宫压迫输尿管和膀胱,导致尿液引流不畅。此外,妊娠期尿液中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增多,有利于细菌生长。据统计,妊娠期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约为2%-8%,且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肾盂肾炎,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造成威胁,如导致早产、低体重儿等。
(二)性生活
女性在性生活时,会将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挤入膀胱,尤其是频繁性生活或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的女性,尿路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性交时的机械性刺激也可能损伤尿道黏膜,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而男性性生活相关的尿路感染相对较少,但若存在前列腺炎等基础疾病,性生活也可能诱发尿路感染。
(三)留置导尿管
留置导尿管是医院内获得性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导尿管作为异物进入尿道,破坏了尿道的黏膜屏障,为细菌提供了侵入和定植的途径。据研究,留置导尿管超过3天,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几乎可达100%。导尿管的材质、护理不当等因素也会影响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因此在必须留置导尿管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加强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