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是怎么引起的
耳聋的引发因素包括遗传、孕期及分娩、年龄和环境等方面。遗传因素有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及X连锁隐性遗传;孕期感染病毒、用药不当、分娩异常可致耳聋;年龄增长引发老年性耳聋,儿童用耳毒性药物易致聋;长期噪声暴露、接触化学物质会造成耳聋,需针对不同因素采取相应预防和干预措施。
一、遗传因素导致的耳聋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某些基因的突变可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只要携带相关突变基因就可能发病,这类遗传因素导致的耳聋往往在家族中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不同家族可能由不同的致病基因引起,比如一些特定的听力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就可能使个体从出生或儿童期开始出现听力逐渐下降等耳聋表现,在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中需要特别关注听力状况,因为遗传因素是先天决定的,无法改变,但早期发现可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需要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隐性致病基因才会发病,相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来说发病几率相对低一些,但一旦发病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听力障碍,这种遗传因素导致的耳聋在近亲结婚的家庭中发生几率相对较高,对于有近亲结婚家族史的夫妇,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等有助于评估后代患遗传性耳聋的风险。
3.X连锁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因为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携带致病基因就会发病,女性则需要两条X染色体都携带致病基因才会发病,这种遗传方式导致的耳聋在性别上有一定差异,男性患者可能相对多见,在有家族中男性耳聋患者较多的情况时,要考虑X连锁隐性遗传的可能性,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等明确病因。
二、孕期及分娩相关因素引起的耳聋
1.孕期感染:孕妇在孕期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这些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内耳发育,导致胎儿听力受损。例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约有10%-20%的胎儿会出现先天性耳聋等听力问题,因为孕期胎儿的内耳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病毒的侵袭容易干扰正常的发育过程,所以孕妇在孕期要注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可能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可能有病毒传播的场所等。
2.孕期用药不当:孕妇在孕期不合理使用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这类药物具有耳毒性,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害胎儿的内耳毛细胞等结构,从而引起耳聋。所以孕妇在孕期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遵循用药禁忌,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耳毒性的药物,如果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可能有耳毒性的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并密切监测胎儿的听力状况。
3.分娩过程异常:在分娩过程中,如果出现早产、难产、新生儿窒息等情况,也可能导致新生儿听力受损。例如,早产的新生儿由于内耳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听力问题;难产时胎儿头部受到过度挤压等可能影响内耳结构;新生儿窒息导致缺氧,也会对内耳的正常功能造成损害,所以在分娩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些异常情况的发生,医护人员要采取恰当的措施保障胎儿的安全,对于有早产、难产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在出生后及时进行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问题并干预。
三、年龄相关因素导致的耳聋
1.老年性耳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内耳也不例外。内耳的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等会逐渐发生退变,导致听力下降。一般在40岁以后开始出现听力逐渐减退的情况,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听力下降的程度可能逐渐加重,表现为对高频声音的听力下降更为明显,比如难以听到鸟类的叫声、高频的说话声等,老年人要注意保护听力,避免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老年性耳聋并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如佩戴助听器等。
2.儿童期药物性耳聋: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使用了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相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耳聋。因为儿童的内耳还在不断发育阶段,对耳毒性药物更为敏感,即使是较小剂量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听力损害,所以在儿童患病时,医生要严格掌握耳毒性药物的使用指征,能不用尽量不用,必须使用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听力变化情况,对于有家族耳毒性药物敏感史的儿童,更要谨慎使用这类药物。
四、环境因素引起的耳聋
1.噪声暴露: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如长时间在工厂车间、建筑工地、卡拉OK等噪声较大的场所工作或娱乐,噪声会损伤内耳的毛细胞等结构,导致听力下降。噪声的强度越大、暴露时间越长,对听力的损害就越严重,比如在85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暴露8小时以上就可能引起噪声性耳聋,所以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或生活的人群要佩戴合适的防护耳塞或耳罩等防护用品,减少噪声对听力的损害。
2.化学物质接触: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也可能导致耳聋,如长期接触重金属(铅、汞等)、有机溶剂等,这些化学物质可通过影响内耳的代谢等过程,损害内耳功能。例如,长期在蓄电池厂工作的工人,由于接触铅等重金属,容易出现听力下降等耳聋表现,所以在接触可能有耳毒性化学物质的工作环境中,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面具、手套等,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监测听力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