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怎么引起的
牙周炎的发生与局部和全身因素有关。局部因素包括牙菌斑(是始动因子,含致炎细菌刺激牙龈致病变)、牙石(龈上龈下牙石分别刺激牙龈及牙周组织致破坏)、食物嵌塞(致牙龈炎症萎缩、牙槽骨吸收等)、不良修复体(致菌斑堆积、咬合创伤加重破坏);全身因素包括内分泌紊乱(性激素变化如妊娠期易引发炎症,糖尿病致糖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致牙周炎易发病且难控制)、免疫系统疾病(如艾滋病使免疫力受损易致严重牙周感染)、遗传因素(某些基因多态性增加易感性)、其他全身因素(骨质疏松致牙槽骨支持结构减弱,长期吸烟降低抵抗力、增加牙槽骨吸收风险致患病概率高且难控制)。
一、局部因素
1.牙菌斑: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牢固附着在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它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等组成,细菌在其中代谢产生毒素等物质,长期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是牙周炎最主要的始动因子。例如,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牙菌斑中含有多种致炎细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这些细菌不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炎症逐渐向深部牙周组织蔓延,引起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牙周炎的典型病理改变。
2.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龈上牙石位于龈缘以上的牙面上,肉眼可见,它会吸附更多的细菌毒素,持续刺激牙龈,促进牙龈炎症的发展;龈下牙石位于龈缘以下、牙龈沟或牙周袋内,不易被察觉,但同样会不断刺激牙周组织,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比如,龈上牙石常与龈炎和早期牙周炎相关,而龈下牙石更容易引发较严重的牙周炎,因为它更接近牙周袋底部,直接影响牙周袋内的组织。
3.食物嵌塞: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挤压嵌入相邻两牙的牙间隙内。食物嵌塞会引起牙龈乳头的压迫及食物的机械刺激,导致牙龈乳头的炎症、萎缩,进而支持骨的吸收,同时嵌塞的食物腐败、发酵,产生有害物质,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例如,长期的食物嵌塞若不及时处理,会使局部牙龈组织红肿、出血,随着时间推移,会导致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最终引发牙周炎。
4.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不良修复体,其边缘不密合、外形设计不合理等,会导致菌斑易于堆积,刺激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炎症,而且不良修复体还会影响牙周组织的正常受力,造成咬合创伤,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比如,不良修复体的边缘如果粗糙,会不断摩擦牙龈,使牙龈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同时不良修复体的存在会干扰正常的咬合关系,导致牙齿受力不均,加速牙槽骨的吸收和牙周袋的加深。
二、全身因素
1.内分泌紊乱
性激素: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例如,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原本轻微的菌斑刺激就可能引发较明显的牙龈炎症,进而增加患牙周炎的风险。研究表明,妊娠期牙周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孕期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孕激素水平的升高也会影响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导致胶原降解增加,不利于牙周组织的修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机体糖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会影响白细胞的功能,使其吞噬细菌的能力减弱,机体对牙周致病菌的清除能力下降。此外,糖尿病还会导致血管病变,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供应,使牙周组织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降低。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重度牙周炎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牙周炎的病情往往更难控制,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症更为严重,牙槽骨吸收速度更快。
2.免疫系统疾病:某些免疫系统疾病会影响机体对牙周致病菌的免疫防御能力。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机体对各种病原体包括牙周致病菌的抵抗力极度下降,容易发生严重的牙周感染,表现为牙龈坏死、牙周脓肿等严重的牙周炎症状,且病情进展迅速。其他如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等免疫系统疾病,也会导致中性粒细胞不能正常发挥吞噬和杀菌作用,使牙周组织容易受到细菌的持续感染,引发牙周炎。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牙周炎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有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会增加个体患牙周炎的易感性。例如,特定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牙周组织中胶原的合成、炎症介质的调节等,使个体更容易受到局部因素的刺激而发生牙周炎症。家族中有牙周炎患者的人群,其后代患牙周炎的概率相对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病,只是遗传因素增加了患病的风险,同时环境因素如口腔卫生状况等也会对遗传易感性产生影响。
4.其他全身因素:一些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会影响骨代谢,导致牙槽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使牙周组织的支持结构减弱,更容易发生牙周炎。此外,长期吸烟也是牙周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降低局部的抵抗力,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还会增加牙槽骨吸收的风险,吸烟者患牙周炎的概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且病情更难控制,吸烟量越大,患牙周炎的风险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