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囊炎
胆囊炎是常见胆道系统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胆囊炎多因胆囊管梗阻等,表现为右上腹疼痛等;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迁延或慢性因素致,有隐痛等症状。诊断靠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治疗急性胆囊炎有一般、药物、手术治疗,慢性胆囊炎有饮食调整、药物、手术治疗,可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预防。
一、胆囊炎的定义
胆囊炎是指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等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
二、胆囊炎的分类
(一)急性胆囊炎
1.病因:多因胆囊管梗阻(如胆囊结石嵌顿等),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随后继发细菌感染。此外,创伤、胰液反流等也可能引发急性胆囊炎。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病因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急性胆囊炎相对少见,多与胆道蛔虫、先天性胆道异常等有关;而成年人则以胆囊结石导致的梗阻较为常见。女性由于激素等因素影响,患胆囊炎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且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也可能增加急性胆囊炎的发生风险。
2.临床表现:患者常突发右上腹疼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严重时可出现高热、寒战等感染中毒症状。查体时右上腹可有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
(二)慢性胆囊炎
1.病因: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因长期的胆囊结石刺激、胆汁淤积等慢性因素导致。一些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与之相关,如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这些因素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等成分的含量,容易形成结石,进而诱发慢性胆囊炎。
2.临床表现:患者可反复出现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症状相对急性胆囊炎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
三、胆囊炎的诊断
(一)症状与体征
医生会首先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是否有右上腹疼痛、疼痛的性质及发作规律等,同时进行体格检查,查看右上腹有无压痛、反跳痛等体征。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肝功能检查可能会有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的轻度异常。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炎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可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胆囊增大等情况,还能观察胆囊内的胆汁情况,如有无胆汁淤积等,超声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者的诊断价值相似,在儿童中也可较好地应用,通过超声能清晰显示胆道结构。
CT或MRI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形态、结构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其他胆道疾病等。
四、胆囊炎的治疗原则
(一)急性胆囊炎
1.一般治疗:患者需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胆汁分泌,缓解疼痛。同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要注意保证儿童的营养供应及水电解质平衡,女性患者在特殊生理期也需关注身体的整体状况调整。
2.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病情及细菌培养结果等合理选用。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痉止痛药物,如阿托品等,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时需谨慎选择药物及剂量。
3.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如出现胆囊穿孔、坏疽等情况,需及时行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等。
(二)慢性胆囊炎
1.饮食调整:患者需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以减少胆汁的分泌和刺激,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应遵循这一原则,比如儿童要注意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避免摄入过多不利于胆囊健康的食物;女性在控制饮食时要兼顾自身的营养需求和生活习惯。
2.药物治疗:可使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以促进胆汁排泄,缓解症状。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促进消化的药物。
3.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行胆囊切除术。
五、胆囊炎的预防
(一)生活方式方面
1.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规律进食。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有不同特点,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及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成年人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饮食结构,女性在备孕、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重饮食的合理性。
2.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运动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有益,儿童可通过玩耍、户外活动等方式增加运动量;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也可选择合适的运动来维持健康体重,降低胆囊炎的发生风险。
(二)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尤其是有胆囊结石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及时发现胆囊的异常情况,以便早期干预。不同年龄、性别及有相关病史的人群都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体检计划,如40岁以上人群、女性、有胆囊疾病家族史者等应适当增加体检中腹部超声检查的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