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压缩性骨折怎么办
老人压缩性骨折需先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案分保守治疗(卧床休息、支具外固定、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有相应适应证及手术方式),康复护理包括早期、后期康复及生活方式调整,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疾病老人需特殊注意,要制定个性化综合方案促康复提生活质量。
一、明确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老人受伤情况,如受伤原因、受伤时间、受伤部位及受伤时的姿势等,了解是否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史,这对于判断压缩性骨折的成因及后续治疗方案制定很重要。比如长期患有骨质疏松的老人,发生轻微外力作用(如弯腰、咳嗽等)就可能引发压缩性骨折。
2.体格检查:对受伤部位进行细致检查,观察有无局部肿胀、压痛、畸形等表现,初步判断骨折的大致情况。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压缩性骨折的常用方法,可显示椎体压缩的程度、范围等基本情况,能初步明确骨折的存在及大致形态。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椎体骨折的细节,如骨折线的位置、椎体后壁是否完整等,对于判断骨折是否累及椎管等情况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可更早发现骨髓水肿等早期病变,对于判断骨折的新旧程度以及评估周围软组织情况等有优势。
二、治疗方案选择
1.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对于轻度压缩性骨折且身体状况允许的老人,需严格卧床休息,一般建议平卧硬板床,卧床时间根据骨折恢复情况而定,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卧床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防止骨折进一步移位,同时要预防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例如定时为老人翻身、拍背,指导老人进行深呼吸训练以预防肺部感染;帮助老人进行下肢肌肉的收缩舒张训练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支具外固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合适的支具进行外固定,如胸腰椎支具等,支具固定可以限制脊柱的活动,减轻骨折部位的压力,促进骨折愈合。佩戴支具期间要注意调整支具的松紧度,确保舒适且有效固定,同时要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及支具固定情况。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钙剂、维生素D等,对于存在骨质疏松的老人,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骨代谢,促进骨健康。有研究表明,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可以增加骨密度,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对于疼痛明显的老人,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老人的肝肾功能等基础状况,因为老人肝肾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使用药物时要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2.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当压缩性骨折导致严重的脊柱畸形、神经受压症状(如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椎体压缩严重影响脊柱稳定性,或骨折碎片压迫神经出现相应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时,手术干预是必要的。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椎体成形术等。椎体成形术是通过向压缩的椎体注入骨水泥等材料,以恢复椎体高度、增强椎体稳定性并缓解疼痛。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对于老年患者耐受性较好,但也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评估老人的全身状况是否能耐受手术等。
三、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在骨折恢复的早期阶段,除了继续坚持卧床休息或佩戴支具外,可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例如进行四肢的主动活动,避免肌肉萎缩;进行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等。早期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老人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
2.后期康复:当骨折进入愈合中后期,可逐渐增加脊柱相关的康复训练。比如在佩戴支具保护下进行坐位训练、站立训练等,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脊柱过度受力。同时要加强平衡训练,预防跌倒,因为老人平衡能力可能下降,跌倒可能导致再次骨折等不良后果。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以帮助老人恢复脊柱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整:老人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钙、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例如多吃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富含钙的食物;多吃瘦肉、鸡蛋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这些都有助于骨折愈合和骨健康维护。
运动调整:在骨折恢复后,可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适当进行低强度的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脊柱受到剧烈外力冲击的运动。运动时间和强度逐步增加,以不引起脊柱不适和疼痛为宜。
定期复查:老人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如X线、CT等,以监测骨折愈合情况以及脊柱的恢复状况。同时要定期监测骨密度等指标,评估骨质疏松的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老年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骨质疏松往往更为严重,发生压缩性骨折的风险更高。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预防跌倒,因为女性老人平衡能力相对更差,家中要保持环境整洁,地面无障碍物,必要时可安装扶手等辅助设施。对于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老人,在治疗骨折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患有糖尿病的老人,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骨折愈合;患有心脏病的老人在手术或使用某些药物时要评估心脏功能耐受情况等。总之,要充分考虑老人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和护理方案,以促进老人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