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尿中带血是怎么回事
尿路感染尿中带血是因病原体侵袭尿路黏膜致其充血等使红细胞入尿,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真菌,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尿中带血及膀胱刺激征等,检查有尿常规等,治疗原则是抗感染,非药物措施有多饮水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尿路感染尿中带血的发生机制
尿路感染时,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破损等,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或血管破裂,红细胞渗出进入尿液,从而出现尿中带血的情况。例如,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引起的尿路感染,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破坏尿路黏膜的完整性,促使血液成分进入尿液。
二、常见引发尿路感染尿中带血的病原体及相关因素
病原体方面:
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这些细菌通过逆行感染等途径进入尿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尿中带血。
真菌: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时,可能会出现真菌感染引起的尿路感染,也可能导致尿中带血,相对细菌感染较为少见,但也需关注。
相关因素:
年龄:儿童由于尿路解剖生理特点,如输尿管较长且弯曲、膀胱容量小等,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尤其是女婴,尿道短且接近肛门,更易被细菌污染引发感染并出现尿中带血;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尿路黏膜萎缩等,也易发生尿路感染,尿中带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性别:女性尿道短、宽、直,距离肛门近,是尿路感染的高发人群,尤其在性生活、月经期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并出现尿中带血;男性一般较少发生尿路感染,但在有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情况时,也可能出现尿路感染及尿中带血。
生活方式:长期憋尿会使尿液在尿路中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细菌滋生繁殖,增加尿路感染风险进而可能导致尿中带血;不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会阴部清洁不当,容易使细菌侵入尿路引发感染;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容易诱发尿路感染出现尿中带血。
病史:有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结石会损伤尿路黏膜,为细菌滋生提供条件,容易并发尿路感染并出现尿中带血;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容易发生尿路感染,进而出现尿中带血等表现;曾有泌尿系统手术史的患者,尿路黏膜存在一定损伤,也容易引发尿路感染导致尿中带血。
三、尿路感染尿中带血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临床表现:除了尿中带血外,还可能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如感染累及肾脏,还可能出现腰痛等表现。
相关检查:
尿常规:可发现尿液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还可观察尿蛋白情况等,有助于初步判断尿路感染及尿中带血的情况。
尿细菌培养:能明确尿路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指导后续针对性治疗,若培养出致病菌,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尿路感染并明确病因。
血常规:若存在全身感染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机体存在感染炎症反应。
泌尿系统超声:可了解泌尿系统有无结石、梗阻、畸形等情况,这些情况可能是导致尿路感染尿中带血的基础病因,如发现泌尿系统结石,可进一步评估结石情况及对尿路的影响。
四、尿路感染尿中带血的治疗原则及非药物干预措施
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病原体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非药物干预措施:
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刷尿路的作用,有助于将细菌等病原体排出体外,减轻尿路炎症反应,对于缓解尿中带血及尿路感染症状有一定帮助。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3000ml左右,分多次饮用。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有助于机体免疫力的恢复,促进感染的康复,对于缓解尿中带血及相关症状也有积极作用。
保持会阴部清洁:女性要注意经期、性生活前后的会阴部清洁,男性也应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减少细菌滋生感染的机会。
五、特殊人群尿路感染尿中带血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尿路感染尿中带血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更要注意有无异常哭闹、尿频等表现。要鼓励孩子多饮水,勤排尿,按照医嘱进行治疗,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一些对儿童肾功能可能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老年人:老年人尿路感染尿中带血时,要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等。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因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机体恢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一些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活动相对较少,长期卧床等情况容易发生并发症。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尿路感染尿中带血时,要特别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因为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尿中带血情况是否缓解、有无发热等感染加重表现,定期进行产检及泌尿系统相关检查,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