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及其并发症
胰腺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与胆道疾病等相关,慢性常由急性反复发作致。有局部和全身并发症,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急性轻症、重症及慢性等不同原则,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急性轻症多保守治疗,重症需监护等;慢性要缓解疼痛、改善胰腺功能等;并发症治疗各有不同,特殊人群治疗需特调。
一、胰腺炎的定义与分类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多与胆道疾病、酗酒、暴饮暴食等因素相关;慢性胰腺炎常由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等原因导致。
二、胰腺炎的并发症
1.局部并发症
胰腺脓肿:多发生在急性胰腺炎起病2-3周后,因胰腺及胰周坏死继发感染引起,表现为高热、腹痛、上腹部肿块等,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脓腔。
胰腺假性囊肿:常在病后3-4周形成,系由胰液和坏死组织在胰腺内或其周围包裹所致,囊肿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压迫周围组织可引起相应症状,如压迫胃肠道可导致消化不良等。
2.全身并发症
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胰腺炎时,炎症介质等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常见的有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肾衰竭(出现少尿、无尿、肌酐升高等)、循环衰竭(如低血压、休克等)。其发生与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胰腺坏死组织吸收等多种因素有关,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更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因为其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
感染:除局部胰腺脓肿外,全身感染也是常见并发症,可由肠道细菌移位等原因引起,感染可进一步加重病情,使患者发热、血象升高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风险相对更高,且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
糖尿病:慢性胰腺炎患者后期可出现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糖尿病,表现为血糖升高、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这类患者需要关注血糖变化,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控制血糖水平。
三、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诊断
1.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临床表现:突发的剧烈腹痛,多位于中上腹,可向腰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脂肪酶升高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发现胰腺肿大等情况;CT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能明确胰腺坏死程度、有无脓肿及假性囊肿等并发症。
2.慢性胰腺炎的诊断
病史:有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等病史。
临床表现:腹痛、消瘦、脂肪泻等。
实验室检查: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可发现胰酶分泌减少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可能发现胰腺钙化;CT可见胰腺实质钙化、胰管扩张等改变。
3.并发症的诊断
胰腺脓肿:结合急性胰腺炎病史,出现高热、腹痛加重等表现,结合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胰腺或胰周有液性暗区且有感染征象可诊断。
胰腺假性囊肿:根据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发现胰腺或胰周有囊性肿物可诊断。
多器官功能衰竭:通过监测各器官功能指标,如呼吸功能(血气分析等)、肾功能(肌酐、尿量等)、循环功能(血压、心率等),结合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
四、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原则
1.急性胰腺炎治疗原则
轻症急性胰腺炎:多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抑酸剂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减少胰液分泌;对于有感染迹象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
重症急性胰腺炎:除上述保守治疗外,可能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若有胰腺坏死感染等情况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同时要积极防治并发症,如出现呼吸衰竭时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
2.慢性胰腺炎治疗原则
缓解疼痛:可使用止痛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副作用;同时调整饮食,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
改善胰腺功能:对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者,补充胰酶制剂;对于内分泌功能受损出现糖尿病者,给予降糖治疗。
处理并发症:如存在胰腺假性囊肿等并发症,根据情况选择内科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3.并发症的治疗
胰腺脓肿:多需要外科手术引流脓肿,同时加强抗感染治疗。
胰腺假性囊肿:较小的囊肿可先观察,较大的囊肿或有压迫症状者可考虑穿刺引流或外科手术切除。
多器官功能衰竭:针对不同衰竭的器官进行相应支持治疗,如呼吸衰竭时的机械通气、肾衰竭时的透析治疗、循环衰竭时的抗休克治疗等。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胰腺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护理,保证患儿营养支持等。
2.老年患者:老年胰腺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各器官功能,因为老年患者机体代偿能力差,并发症发生风险高,需要更加精细的病情观察和护理。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胰腺炎较为罕见,但处理起来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胎儿和孕妇的情况,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