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呕吐是怎么回事
发烧呕吐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因素(如胃肠道、呼吸道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如消化系统问题、其他系统疾病影响);伴随腹泻、腹痛、呼吸道症状等有不同意义;应对原则包括一般处理(休息、饮食调整、补充水分)和针对病因处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需注意不同情况,儿童病情变化快易脱水、用药谨慎,老年人易有严重疾病且脱水恢复差,孕妇用药需谨慎以防影响胎儿。
一、发烧呕吐的常见原因
(一)感染因素
1.胃肠道感染:病毒感染是常见原因,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婴幼儿群体,常引起秋季腹泻,除了发烧呕吐外,还伴有排水样便等症状;诺如病毒感染则可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出现,传播速度较快,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细菌感染也可导致,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肠炎,除了发烧呕吐,还可能有腹痛、黏液脓血便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症状可能因自身抵抗力等因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症状相对更明显且变化较快。
2.呼吸道感染:一些呼吸道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除了有咳嗽、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外,也常伴有发烧,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呕吐。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流感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感染流感后发烧等全身症状可能更突出,而成年人相对可能呼吸道症状更明显,但都可能伴随呕吐情况。
(二)非感染因素
1.消化系统问题:饮食不当是常见非感染原因,如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刺激性食物等,可引起消化不良,出现发烧(多为低热)、呕吐等症状,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尤其在饮食不规律的人群中更易出现。另外,肠梗阻也会导致发烧呕吐,这种情况相对较为严重,患者还会伴有腹痛、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但不同年龄肠梗阻的病因有所差异,如儿童可能因肠套叠等原因引起,成年人可能与肠道肿瘤、肠粘连等有关。
2.其他系统疾病影响:例如中耳炎等耳部疾病,感染累及周围组织时可能引起发烧,同时炎症刺激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导致呕吐,儿童相对更容易患中耳炎且可能伴随发烧呕吐情况。还有一些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但相对较少见引起发烧呕吐的情况。
二、发烧呕吐的伴随症状及意义
(一)伴随腹泻
如果发烧呕吐同时伴有腹泻,常见于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如前面提到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感染,此时需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尤其是儿童,因为儿童脱水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的儿童在腹泻时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婴幼儿腹泻更要密切关注精神状态等情况。
(二)伴随腹痛
腹痛可能提示消化系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如肠梗阻、阑尾炎等。如果是儿童出现发烧呕吐伴随腹痛,要警惕肠套叠等儿科常见急腹症,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伴随呼吸道症状
像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多提示呼吸道感染相关疾病引起的发烧呕吐,如流感等,要注意与单纯胃肠道疾病引起的发烧呕吐相鉴别。
三、发烧呕吐的应对原则
(一)一般处理
1.休息:让患者多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环境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成年人也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
2.饮食调整:在呕吐期间,短时间内要暂停进食,待呕吐缓解后可少量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等。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质,避免再次刺激胃肠道;成年人也需要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加重胃肠道负担的食物。
3.补充水分: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口服补液盐等。对于儿童,要密切观察其尿量等情况来判断脱水程度,婴儿尿量减少、囟门凹陷等可能提示脱水较严重;成年人也需要关注自身口渴程度、皮肤弹性等判断脱水情况。
(二)针对病因的处理
如果是感染因素引起,如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烧呕吐,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判断,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等都有严格要求,儿童用药更要谨慎。对于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烧呕吐,如饮食不当引起的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缓解;对于肠梗阻等严重疾病则需要外科等进一步治疗。
四、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一)儿童
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烧时病情变化较快,而且儿童呕吐后更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要密切监测儿童的体温、精神状态、呕吐次数、尿量等情况。如果儿童发烧呕吐,家长要注意保持儿童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误吸。同时,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方法缓解症状。
(二)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发烧呕吐可能提示较为严重的疾病,且老年人脱水后恢复能力较差。要关注老年人的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老年人患某些疾病引起发烧呕吐时,可能症状不典型,需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如是否伴有意识改变等情况,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
(三)孕妇
孕妇出现发烧呕吐需要特别谨慎,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同时要关注孕妇的营养状况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