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闭症的表现诊断与治疗
儿童自闭症在社交互动、语言发展、行为方面有特定表现,诊断需观察病史并借助标准化评估工具,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如ABA、TEACCH)和针对伴随症状的药物治疗,且治疗康复是长期过程,需家庭、学校和专业机构配合,要关注心理健康,依年龄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一、儿童自闭症的表现
1.社交互动方面
婴儿期:对亲人的呼唤缺少应答,目光接触少,比如在6个月大时不能对父母的笑容做出回应,对自己名字的反应迟钝。在12个月大时,通常不会向他人展示感兴趣的物品,比如不会用手指着自己喜欢的玩具让大人看。
幼儿及儿童期:难以建立正常的同伴关系,不会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分享意识和合作行为,比如在集体游戏中,不会主动参与并遵循游戏规则。在与他人交流时,往往不关注对方的眼睛,交流方式比较单一,可能只会自顾自地说话,而不考虑对方是否有回应。
2.语言发展方面
语言发育迟缓:部分儿童在18个月还不会说单词,24个月还不会说短句。比如到了该说话的年龄,仍然只能发出简单的音节,而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语言运用异常:语言刻板重复,可能会反复说同一句话或者重复某个词语,比如一直重复“我要喝水”这句话,而不能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语言内容怪异,可能会使用一些奇怪的、不符合常规语境的词汇。
3.行为方面
刻板重复行为:常见的有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动作,而且这些动作往往会持续进行,很难被打断。比如长时间地反复拍手,或者不停地旋转自己的玩具。
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对生活环境中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比如家具的摆放位置改变、日常活动顺序的调整等,都会引起儿童的强烈情绪反应,如哭闹、焦虑等。
兴趣狭窄:专注于某些特别狭窄的兴趣对象,比如只对某一种类型的玩具(如车轮)感兴趣,对其他丰富多彩的玩具却缺乏兴趣,而且会长时间沉迷于这个特定的兴趣点。
二、儿童自闭症的诊断
1.观察与病史采集
详细观察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包括社交互动、语言发展、行为模式等方面,由专业的医生或者康复治疗师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了解儿童从婴儿期开始的各种行为表现情况。同时要采集详细的病史,包括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史,母亲孕期的情况(如是否有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儿童出生时的情况(如是否早产、难产等)。
2.标准化评估工具
自闭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这是一种常用的标准化评估工具,通过与儿童进行互动游戏等方式,评估儿童的社交互动、语言使用、刻板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例如在互动环节中,观察儿童是否能够参与到游戏中,以及参与的方式是否符合正常儿童的社交模式。
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该量表从多个维度对儿童进行评定,包括人际关系、模仿、情感反应等15个项目,根据儿童的表现进行评分,从而判断儿童是否患有自闭症以及自闭症的严重程度。比如根据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是否能够与他人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系等情况进行打分。
三、儿童自闭症的治疗
1.康复训练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运用正强化、负强化等方法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纠正不良行为。例如当儿童做出符合期望的社交行为时,给予奖励(如小零食、表扬等),从而强化这种行为。这种疗法需要专业的治疗师进行长期的、个体化的训练,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自闭症儿童,从幼儿期到学龄期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训练调整。
结构化教育(TEACCH):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为其提供一个结构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包括安排有规律的日常活动、使用视觉提示等方式来帮助儿童理解和适应环境。比如使用图片、图表等视觉工具来帮助儿童明确每天的活动流程,如起床、洗漱、吃饭、上课等环节,让儿童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中学习和发展各种技能,包括社交技能、生活自理技能等,这种方法对于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有序的生活和学习模式非常有效,尤其适合那些对环境变化敏感的儿童。
2.药物治疗
针对伴随症状的药物:如果自闭症儿童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可以在医生评估后使用一些药物来改善这些症状,但药物治疗并不是自闭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而是针对伴随的其他问题进行辅助处理。例如对于伴有明显多动症状的儿童,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一些中枢兴奋剂等药物,但使用药物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因为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药物的副作用需要特别关注。
温馨提示: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专业机构的共同配合。家长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耐心,积极参与到儿童的康复训练中,为儿童创造一个温暖、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学校老师要了解儿童的情况,在学校生活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专业机构的治疗师要根据儿童的具体进展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处理他们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因为自闭症儿童在面对外界的不理解和自身的特殊情况时,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需要给予特别的心理关怀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比如幼儿期的儿童需要更注重游戏化的康复训练方式,学龄期的儿童要兼顾学习和社交技能的发展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