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盘疮后遗症神经痛是怎么回事
蛇盘疮即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超1个月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其发病机制涉及神经损伤(病毒激活致神经节发炎坏死、神经可塑性改变)和炎症反应(炎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加重疼痛)。临床特点为疼痛持续时间长、性质多样、有痛觉过敏等,伴睡眠障碍、情绪改变等。高危人群为年龄大、发病时症状严重者,相关因素有免疫低下、遗传等。诊断依病史和临床表现,评估包括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预防需增强免疫力、积极治基础病,非药物干预有神经阻滞、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
发病机制
神经损伤机制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性,病毒感染后会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再次激活,复制增殖,导致神经节发炎、坏死,引起神经损伤。这种神经损伤包括神经纤维的变性、脱髓鞘等改变,进而影响神经传导功能,导致疼痛的产生。例如,研究发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神经纤维存在轴突变性、髓鞘破坏等病理改变,使得神经传导出现异常,痛觉信号异常放大和传导。
神经损伤还会引发神经可塑性改变。受损的神经会产生异位放电,即神经在没有正常刺激的情况下也会自发产生冲动,导致异常的痛觉信号持续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同时,中枢神经系统也会发生可塑性变化,如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对痛觉的感知和传导增强,从而使患者持续感受到疼痛。
炎症反应机制
在带状疱疹发病及后遗症神经痛形成过程中,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局部会有炎性细胞浸润,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这些炎性细胞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神经生长因子等。前列腺素可以降低痛觉感受器的阈值,使机体对疼痛更加敏感;神经生长因子会促进神经纤维的异常生长和神经末梢的sprouting(芽生),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和疼痛传导。
临床特点
疼痛特点
持续时间长:通常超过1个月,有的患者疼痛可长达数年。
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等剧烈疼痛。例如,有的患者感觉像被电击一样阵发性疼痛,有的则是持续的烧灼样疼痛。
痛觉过敏:对痛觉刺激异常敏感,即使是衣服的轻轻摩擦也会引起剧烈疼痛。
痛觉超敏:原本非痛觉刺激(如温度变化)也能引起疼痛感觉。
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睡眠障碍,由于疼痛剧烈影响入睡,或者睡眠中被痛醒,长期睡眠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还可能出现情绪改变,如焦虑、抑郁等,这与长期的慢性疼痛刺激有关,而情绪改变又会反过来加重疼痛感知,形成恶性循环。
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高危人群
年龄因素:年龄越大,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越高。老年人(通常指60岁以上)机体免疫力下降,神经修复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例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比例明显高于50岁以下人群。
带状疱疹发病时症状严重程度:发病时皮疹范围广、疼痛剧烈、伴有严重全身症状(如高热等)的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可能性更大。
相关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抗排斥药物)的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更容易激活,且神经损伤后修复能力差,容易出现后遗症神经痛。
遗传因素: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有研究发现部分人群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使得他们在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更易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诊断与评估
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患者有带状疱疹病史,皮疹消退后仍有持续1个月以上的疼痛,结合疼痛的特点(如上述的各种疼痛性质等)即可初步诊断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疼痛的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引起的疼痛。
评估
疼痛程度评估:常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让患者在一条10cm的直线上标记出自己疼痛的程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剧烈的疼痛。也可以使用数字评分法(NRS),让患者用0-10的数字来表示疼痛程度。
生活质量评估:通过一些特定的量表,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生活质量量表(PHN-QOL)等,评估疼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睡眠、情绪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从而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对生活的影响情况。
预防及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相关)
预防
增强免疫力:对于高危人群,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适量运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均衡饮食应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蛋白质类食物等,保证营养摄入全面。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以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和减少后遗症神经痛的发生。
非药物干预
神经阻滞疗法:通过在神经周围注射药物,阻断痛觉神经传导。例如,硬膜外腔神经阻滞等方法,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但需要由专业医生操作。
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等。激光治疗可以促进神经修复和炎症消退;TENS是通过电极片发出低频电流刺激神经,干扰痛觉信号的传导,从而缓解疼痛。
心理干预:由于长期疼痛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心理干预很重要。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改变对疼痛的认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从而间接减轻疼痛感受。例如,让患者认识到情绪对疼痛的影响,通过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紧张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