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症状
脑瘫是因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持续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等症候群,症状因受累部位而异,包括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静止时、运动时)、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及伴随症状(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别,高危因素患儿需密切观察,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
1.运动障碍
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时,患儿肢体僵硬,活动受限,如上肢常呈内收、内旋,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下肢常表现为尖足、剪刀步等。肌张力降低时,肢体松软,缺乏正常的张力,例如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自主运动减少。例如在一项对脑瘫患儿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约70%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异常情况,且这种异常会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发育,导致其大运动(如抬头、坐、爬、站、走等)和精细运动(如抓握、书写等)发育落后于正常儿童。
运动发育落后:正常儿童在相应月龄段会达到一定的运动发育里程碑,而脑瘫患儿往往落后于同龄儿。比如正常婴儿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6个月时能独坐,1岁左右能独站行走等,但脑瘫患儿可能在这些月龄段无法达到相应的运动能力。研究表明,脑瘫患儿中约80%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发育落后情况,且这种落后具有持续性,若不及时干预,会进一步加重运动功能障碍。
2.姿势异常
静止时姿势异常:如角弓反张,即患儿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背部拱起如弓状;或呈现蛙位姿势,患儿仰卧时双下肢外展、外旋,双膝屈曲分开如蛙状。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肌肉张力异常及运动控制障碍所致。有研究统计,在脑瘫患儿中约60%存在静止时姿势异常表现,这些异常姿势不仅影响患儿的外观,更重要的是会限制其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
运动时姿势异常:在进行运动时,患儿的姿势也会出现异常,例如行走时身体向一侧倾斜,呈偏瘫步态;或者在爬行时,出现四肢运动不协调,一侧肢体运动明显落后于另一侧等情况。这种运动时姿势异常会严重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得患儿难以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等。
3.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会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原始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段逐渐消失。但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往往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通常在出生后3-6个月消失,而脑瘫患儿可能在6个月后仍可引出;握持反射正常在出生后3-4个月消失,脑瘫患儿可能延迟到6个月甚至更久仍不消失。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是由于脑部运动中枢发育异常,导致对原始反射的抑制机制失调引起的。多项研究显示,约90%的脑瘫患儿存在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的情况,这也是脑瘫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儿童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出现保护性反射,如当身体倾斜时会出现调整姿势的保护性伸展反射等。而脑瘫患儿的保护性反射往往减弱或缺失,例如当让脑瘫患儿单脚站立时,难以出现有效的保护性姿势调整,容易摔倒。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会增加患儿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影响其运动功能的正常发展和生活安全。
4.伴随症状
智力障碍:约有1/3-2/3的脑瘫患儿合并智力障碍,智力障碍的程度可轻可重。智力障碍会影响患儿的认知、学习和适应能力,使得患儿在接受康复训练和教育时面临更多困难。研究发现,脑瘫患儿中智力正常的仅占30%左右,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占比较高,这严重制约了患儿的全面发展。
语言障碍:约30%-70%的脑瘫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吞咽困难等。语言障碍与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中枢及相关神经肌肉的协调功能有关。例如,患儿可能出现构音器官运动不协调,导致说话含糊不清;或者由于吞咽肌肉肌张力异常,出现吞咽困难,进而影响语言的正常发育和交流能力。
癫痫:约有1/3-1/2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癫痫的发作会进一步加重患儿的脑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癫痫发作的类型多样,包括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等。癫痫的发生机制与脑部异常放电有关,而脑瘫本身的脑部病变是诱发癫痫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脑瘫患儿癫痫发生率的长期追踪研究显示,其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群体。
视力障碍:约25%-50%的脑瘫患儿存在视力障碍,常见的有斜视、弱视、视野缺损等。视力障碍会影响患儿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认知,进而影响其运动功能的发展和学习能力。例如,斜视会导致患儿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影响空间感知和运动协调能力;弱视则会降低患儿的视力,使其在进行精细运动和学习时受到限制。
听力障碍:约有10%-30%的脑瘫患儿合并听力障碍,听力障碍会影响患儿的语言发育和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听力障碍可能是由于脑部病变累及听觉中枢或耳部相关神经所致,患儿可能出现听力下降、对声音反应迟钝等情况,进而影响其语言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脑瘫患儿症状表现有所差异,新生儿期可能表现为哺乳困难、哭声弱或过于哭闹、肢体僵硬或松软等;婴儿期可出现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落后,手的精细动作差等;幼儿期和儿童期则更多表现为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以及伴随的智力、语言等方面的障碍。对于不同性别的脑瘫患儿,在症状表现上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康复治疗和干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此外,有脑瘫家族史、孕期有异常情况(如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出生时有窒息、早产等高危因素的患儿,更需要密切观察其是否出现上述脑瘫相关症状,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