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单纯性鼻炎是鼻科常见疾病,发病与局部(急性鼻炎反复发作等)、全身(全身性慢性疾病等)、环境(空气污染等)因素相关,有鼻黏膜组织学、分泌功能等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为鼻塞、鼻涕等,可通过症状评估、鼻内镜检查等诊断,治疗需病因治疗和局部治疗,预防要增强抵抗力、避免接触诱发因素。
一、慢性单纯性鼻炎的定义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一种以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鼻病,是鼻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
二、病因
1.局部因素
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未彻底治疗:急性鼻炎如普通感冒,若多次发作且未得到规范、彻底的治疗,炎症易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儿童时期若反复患感冒,由于其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引发此类情况。
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等,会影响鼻腔通气和引流,使鼻黏膜容易反复受到刺激,进而引发慢性炎症。例如,鼻中隔向一侧明显偏曲,导致该侧鼻腔狭窄,气流通过不畅,局部鼻黏膜长期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状态,易发生炎症。
鼻腔用药不当:长期滥用鼻减充血剂,如萘甲唑啉等,可引起药物性鼻炎,进而发展为慢性单纯性鼻炎。这是因为鼻减充血剂会导致鼻黏膜血管反复收缩、扩张,破坏鼻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
2.全身因素
全身性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风湿病等,可引起鼻黏膜长期淤血或反射性充血,导致慢性炎症。以贫血为例,机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鼻黏膜也会因缺氧而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炎症。
营养不良:维生素A、C缺乏等可影响鼻黏膜的正常功能。维生素A缺乏时,鼻黏膜上皮组织会发生鳞状化生,导致鼻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维生素C缺乏会影响胶原的合成,使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容易引起鼻黏膜出血等问题,进而诱发炎症。
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引起鼻黏膜水肿。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组织间液中黏多糖沉积,鼻黏膜就会出现水肿,长期如此可引发慢性炎症。
3.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长期吸入粉尘、化学物质等,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可直接刺激鼻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在一些重工业城市或交通繁忙的路段,居民患慢性单纯性鼻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气候因素:温度、湿度的急剧变化,如寒冷、干燥的空气刺激鼻黏膜,可导致鼻黏膜的血液循环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容易引发炎症。例如,在寒冷的冬季,空气干燥且温度较低,鼻黏膜受到刺激后,分泌功能和防御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三、病理生理改变
1.鼻黏膜组织学变化:鼻黏膜浅层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鼻黏膜肿胀,主要表现为鼻黏膜下层的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但嗜酸性粒细胞不多。上皮层一般无明显病理改变,但在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时,可能会出现上皮细胞的纤毛功能障碍等情况。
2.分泌功能变化:鼻黏膜的腺体分泌功能亢进,导致鼻分泌物增多,初期多为清水样涕,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变为黏液性涕。
四、临床表现
1.鼻塞:具有间歇性和交替性的特点。间歇性表现为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交替性表现为侧卧时,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较好,转卧另一侧后,另一侧鼻腔又出现阻塞。例如,患者夜间睡觉时,若左侧卧位,往往左侧鼻腔堵塞严重,右侧鼻腔相对通畅,翻身改为右侧卧位后,右侧鼻腔堵塞,左侧鼻腔通畅。
2.鼻涕:一般为黏液性涕,继发感染时可变为脓性涕。鼻涕常向后流入咽部,引起咳嗽、多痰等症状。儿童由于不会擤鼻涕,可能会出现鼻涕倒流刺激咽喉,导致反复咳嗽的情况。
3.其他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嗅觉减退、头痛、头昏等症状,但一般较为轻微。头痛多为钝痛或胀痛,一般与鼻塞有关,鼻塞严重时头痛加重,经鼻腔通气改善后,头痛可减轻。
五、诊断
1.症状评估:根据患者的鼻塞、鼻涕等典型症状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慢性充血、肿胀,下鼻甲黏膜肿胀,表面光滑,触之柔软,对血管收缩剂反应良好,如用1%麻黄碱生理盐水收缩鼻黏膜后,下鼻甲可明显缩小。这是诊断慢性单纯性鼻炎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通过鼻内镜检查可以清晰观察到鼻黏膜的具体状态,判断是否存在肿胀、充血等情况以及对血管收缩剂的反应情况。
3.与其他疾病鉴别:需要与慢性肥厚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等疾病相鉴别。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鼻黏膜增生、肥厚,对血管收缩剂反应较差;变应性鼻炎多有明显的过敏史,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六、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全身慢性疾病、矫正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等。例如,对于因鼻中隔偏曲导致慢性单纯性鼻炎的患者,可考虑进行鼻中隔矫正手术;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等指标,以改善鼻黏膜的状态。
局部治疗: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可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应用鼻腔减充血剂,但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避免引起药物性鼻炎;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可清除鼻内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
2.预防措施
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儿童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和适当的户外活动,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避免接触诱发因素:注意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影响;避免长期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积极预防和治疗急性鼻炎,避免其发展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在花粉季节,过敏体质的人群应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可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具。
慢性单纯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了解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对该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不同人群在面对慢性单纯性鼻炎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维护鼻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