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和慢性胃炎有什么差别
急性肠胃炎与慢性胃炎在定义、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发病急,由不洁饮食等引起,症状为腹痛、腹泻等,病程短;慢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病程迁延,由多种病因引起,症状无特异性,病程长。诊断方法不同,治疗原则有别,特殊人群情况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情况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因进食不洁食物、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感染细菌、病毒等引起,发病较急。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常与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程迁延,发病原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自身免疫、十二指肠-胃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好发于成人,与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症状表现
急性肠胃炎: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腹泻次数较多,可为水样便;呕吐可为喷射性。例如,因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后,数小时至十几小时内即可发病,出现上述症状。
慢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人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症状的出现与进食、情绪等因素相关,如进食辛辣食物后可能加重上腹部不适。
病程长短
急性肠胃炎:病程较短,及时治疗后多数可在数天内恢复,如因感染引起,经过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一般1-2周内可痊愈。
慢性胃炎: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或数年,若不进行规范治疗,病情容易反复,部分患者可能长期存在症状。
三、病因区别
急性肠胃炎
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进食被这些病原体污染的食物后引发炎症。
非感染因素:饮食因素是常见原因,如食用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休克等应激状态下可诱发急性肠胃炎。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引发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损伤胃黏膜,同时其菌体成分可引起炎症反应。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壁细胞损伤,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缺乏影响维生素B吸收,可引起恶性贫血。
十二指肠-胃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胆汁、胰液等消化液损伤胃黏膜,长期反流可引起慢性胃炎。
其他因素:长期吸烟、酗酒,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诱发慢性胃炎。
四、诊断方法不同
急性肠胃炎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近期饮食情况、是否有不洁饮食史、发病诱因等。
体格检查:可有上腹部或脐周压痛,一般无明显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细菌感染时),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必要时可进行呕吐物或粪便的病原体检测,以明确感染病原体类型。
内镜检查:一般在急性期不作为首选,若病情需要,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
慢性胃炎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症状特点、病程、相关危险因素等。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形态,如可见黏膜红白相间、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程度、有无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病理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金标准。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黏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以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因为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血清学检查: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检测到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等自身抗体,还可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等。
五、治疗原则有别
急性肠胃炎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适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对症治疗:腹痛明显者可给予解痉止痛药物,如阿托品等(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法用量);呕吐严重者可使用止吐药物;腹泻明显者可使用止泻药物。
抗感染治疗:如明确为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慢性胃炎
病因治疗:如有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如奥美拉唑联合枸橼酸铋钾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法用量)。对于自身免疫性胃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对于十二指肠-胃反流,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法用量),以减少反流。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症状给予相应治疗,如反酸明显者可使用抑酸药物;腹胀者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等。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规律饮食等,这些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和预防复发非常重要。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急性肠胃炎:儿童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急性肠胃炎时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密切关注患儿精神状态、尿量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等,同时注意保暖。
老年慢性胃炎:老年人慢性胃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服用多种药物时要考虑对胃黏膜的影响,同时老年人胃黏膜修复能力较差,病情相对顽固,需长期规范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对胃有刺激的食物。
女性慢性胃炎与激素: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慢性胃炎症状加重或复发,需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和情绪,在治疗上需综合考虑激素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