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疾病,由内在因素(基础疾病、遗传因素)和外在因素(食物、药物、感染、环境因素)引发,有症状特点(风团、瘙痒)及不同类型表现(急性、慢性),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过敏原检测)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药物治疗,预防要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注意生活方式、关注特殊人群
一、定义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疾病,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二、病因
(一)内在因素
1.基础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等可能引发荨麻疹。例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合并荨麻疹的风险可能增加,其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导致机体免疫平衡失调,进而影响皮肤血管的状态有关。
2.遗传因素:部分荨麻疹具有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荨麻疹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升高。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荨麻疹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及皮肤血管的反应性。
(二)外在因素
1.食物:常见的诱发荨麻疹的食物包括鱼、虾、蟹、蛋类、牛奶等动物性蛋白,以及草莓、可可、番茄和葱蒜等植物性食物。例如,对虾过敏的人食用虾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将虾视为外来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皮肤出现风团等荨麻疹症状。
2.药物:许多药物可引起荨麻疹,常见的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药物引发荨麻疹的机制多为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接触相同药物时,引发变态反应,导致荨麻疹发生。
3.感染: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病毒感染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都可能诱发荨麻疹。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部分会出现荨麻疹症状,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影响皮肤血管的正常功能。
4.环境因素: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等,以及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化妆品、洗涤剂等)都可能成为荨麻疹的诱因。例如,花粉过敏者在花粉传播季节接触花粉后,花粉颗粒作为过敏原被机体识别,引发免疫系统反应,导致荨麻疹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特点
1.风团:皮疹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风团,颜色可呈淡红色或苍白色,骤然发生,成批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风团的大小和形态差异较大,小的风团如米粒大小,大的可融合成大片状。
2.瘙痒:多数患者伴有明显的瘙痒感,瘙痒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仅有轻微瘙痒,重者瘙痒剧烈,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
(二)不同类型荨麻疹的表现
1.急性荨麻疹:起病常较急,患者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
2.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以上。慢性荨麻疹的症状相对较轻,但病情迁延不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且病情容易受环境因素、情绪等影响而波动。
四、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皮疹出现的时间、诱因、发展过程、症状特点(如风团的大小、颜色、瘙痒程度等)、既往病史(尤其是有无过敏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家族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食用某种特定食物后出现皮疹,是否有过其他过敏反应等。
(二)体格检查
全面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可能的病因线索。检查皮肤风团的形态、分布等情况,同时注意检查有无其他伴随的体征,如有无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以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荨麻疹。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过敏反应。但血常规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单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不一定能确诊荨麻疹,但可作为辅助判断的依据之一。
2.过敏原检测: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检测患者是否对某些过敏原过敏,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例如,皮肤点刺试验可以快速检测患者对常见过敏原的过敏情况,若皮肤点刺试验显示对某花粉过敏,患者在相应季节应注意避免接触该花粉。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去除病因:尽量寻找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并避免接触。例如,明确是食物过敏引起的,应避免食用相关食物;若是药物引起的,应停用相关药物。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的急性荨麻疹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
(二)预防
1.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后,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接触。例如,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应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使用防尘螨的床品等。
2.注意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度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后的皮肤护理,避免因汗液刺激等引发荨麻疹。同时,注意皮肤的清洁和保湿,但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护用品。
3.关注特殊人群:儿童患荨麻疹时,应更加注重护理,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老年人患荨麻疹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