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不稳定性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是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稳定性遭破坏的骨折,常见类型有斜形、螺旋形、粉碎性等,年龄因素影响其特点,儿童骨骼生长发育阶段、老年人骨质疏松使其不稳定性骨折各有特点,可通过影像学、临床症状体征判断,处理原则包括紧急制动止血包扎及进一步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儿童和老年人不稳定性骨折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不稳定性骨折的定义
不稳定性骨折是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的骨折,其骨折端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常见的不稳定性骨折类型包括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例如斜形骨折,骨折线呈斜行,骨折端接触面小,在肌肉牵拉等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移位;螺旋形骨折因骨折线呈螺旋状,骨折端旋转趋势明显,稳定性差;粉碎性骨折骨折块碎裂成三块及以上,骨折端移位可能性大。
(一)年龄因素影响
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骨折的稳定性情况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的青枝骨折有时看似稳定性骨折,但其实也可能存在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好,外力作用下骨折端可能发生相对移位。例如儿童的斜形骨折,由于儿童骨骼的生长特性,其骨折端移位的方式和成人可能有差异,但总体仍属于不稳定性骨折范畴,需要及时进行合适的固定等处理,以防止影响骨骼正常生长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骨折后更容易出现不稳定性骨折。因为骨质疏松导致骨质量下降,骨强度降低,即使是一些相对较稳定的骨折类型,在老年人中也可能转变为不稳定性骨折。比如老年人的椎体压缩骨折,由于骨质疏松,椎体骨质强度低,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能发生骨折端的不稳定移位,进而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和功能。
二、不稳定性骨折的判断依据
(一)影像学表现
X线检查:可观察骨折线的形态、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情况等。斜形骨折在X线上可见明显的斜行骨折线,骨折端有分离或移位趋势;螺旋形骨折可见螺旋状的骨折线,骨折端有旋转可能;粉碎性骨折则可见多个骨折块,骨折端移位明显,骨折端的位置关系不符合稳定骨折的特征。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不稳定性骨折,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端的三维结构,有助于准确判断骨折端是否稳定。例如骨盆粉碎性骨折,通过CT可以明确骨折块的具体移位方向和程度,从而判断骨折的稳定性。
MRI检查:除了显示骨折情况外,还能评估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间接反映骨折的稳定性。如果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如肌肉、韧带等损伤明显,可能提示骨折端不稳定,因为软组织的损伤会影响对骨折端的稳定维持。
(二)临床症状与体征
疼痛与肿胀:不稳定性骨折处疼痛往往较为剧烈,且肿胀明显。因为骨折端的不稳定会导致周围组织的更严重损伤,引起更多的出血和炎症反应,所以疼痛和肿胀程度通常比稳定性骨折更显著。例如螺旋形骨折,骨折端的旋转等不稳定活动会刺激周围神经和组织,导致剧烈疼痛和明显肿胀。
异常活动与骨擦音/骨擦感:在不稳定性骨折部位可出现异常活动,即正常情况下不能活动的部位出现了活动;同时可触及骨擦音或感觉到骨擦感,这是不稳定性骨折的重要体征。例如长骨的斜形骨折,在检查时可发现骨折端有反常活动,并且能听到或感觉到骨擦音。
三、不稳定性骨折的处理原则
(一)紧急处理
制动:首先要对受伤部位进行制动,防止骨折端进一步移位。可以使用夹板、石膏等外固定装置进行简单的制动,避免搬运过程中加重损伤。对于严重的不稳定性骨折,在现场急救时要注意正确的搬运方法,避免拖拽等可能导致骨折端移位的动作。
止血与包扎:如果有出血情况,要进行有效的止血和包扎,防止失血过多。可以采用压迫止血等方法,然后用干净的敷料进行包扎。
(二)进一步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大多数不稳定性骨折,尤其是移位明显的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通过复位骨折端并进行有效的固定,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性。例如粉碎性骨折,需要通过手术将骨折块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装置进行固定;螺旋形骨折也可能需要手术复位和内固定来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手术治疗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内固定材料。
非手术治疗的局限性:部分稳定性较好的骨折可以尝试非手术治疗,但不稳定性骨折一般不适合长期的非手术治疗,因为非手术治疗难以维持骨折端的稳定,容易导致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例如儿童的斜形骨折,如果移位明显,非手术治疗可能无法保证骨折端的稳定,从而影响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此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来恢复骨折的稳定性。
四、不同人群不稳定性骨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特点:儿童不稳定性骨折由于骨骼的生长特性,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容易出现骨折端的过度生长或畸形愈合。例如儿童的尺桡骨斜形骨折,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情况,因为儿童骨骼的塑形能力较强,但如果骨折端不稳定,可能会影响塑形效果,导致肢体畸形。
注意事项:在治疗儿童不稳定性骨折时,要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既要保证骨折端的稳定,又不能过度限制儿童骨骼的生长。同时,要加强对儿童的护理,避免受伤部位再次受到外力冲击。例如在固定期间,要注意儿童的活动限制,防止因不当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监测骨折愈合情况。
(二)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不稳定性骨折常伴有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缓慢,且容易发生再骨折等并发症。例如老年人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由于骨质疏松,骨折端难以稳定,骨折愈合时间长,并且在康复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再次发生骨折。
注意事项:对于老年人不稳定性骨折,除了积极治疗骨折本身外,要重视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预防。可以通过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方式改善骨质量。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康复训练的适度性,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或再次骨折。例如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同时加强对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防止跌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