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什么意思
骨折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有多种类型,由外伤、积累性劳损、骨骼疾病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畸形等及全身休克、发热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包括复位、固定、康复治疗,不同人群骨折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青枝骨折常见且要防过度固定,老年人骨折多因骨质疏松愈合差要防并发症及治骨质疏松,运动员骨折要据项目特点制定康复方案防再伤。
不同类型骨折的特点
裂缝骨折:骨质出现裂隙,但未完全断开,多因受到较轻的直接外力引起,常见于颅骨、肩胛骨等部位。
青枝骨折:多发生在儿童,骨的皮质部分出现皱褶,部分断裂,就像树枝被折时的状态,由于儿童骨的韧性较好,所以呈现这种特殊的骨折形态。
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通常是由于直接的横向外力作用导致。
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的斜行走向,多由间接的扭转外力引起。
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常是由于遭受旋转暴力所致。
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三块或以上,多因受到强大的暴力冲击引起,骨折端移位明显,局部软组织损伤往往也比较严重。
骨折的常见原因
外伤:是骨折最主要的原因,包括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直接暴力是指外力直接作用于骨骼的某一部位而引起该部位骨折,例如交通事故中肢体被撞击、重物直接砸压骨骼等情况;间接暴力是指外力通过传导、杠杆、旋转等方式作用于骨骼,使远处部位发生骨折,比如走路时滑倒,手掌撑地,暴力通过上肢传导至锁骨或肱骨等部位导致骨折。
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外力作用,可导致骨骼某一部位发生骨折,这种骨折也被称为疲劳骨折。常见于长期奔跑的运动员,如长跑运动员的跖骨、胫腓骨发生疲劳骨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下肢骨骼也可能因长期受力而出现疲劳骨折。
骨骼疾病:某些骨骼本身的疾病会使骨骼强度降低,容易发生骨折,这种情况称为病理性骨折。例如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量丢失,骨的强度下降,轻微的外力就可能导致骨折,常见的有椎体压缩骨折、髋部骨折等;骨肿瘤患者,肿瘤组织破坏骨组织,使骨骼结构被破坏,在受到外力时容易发生骨折。
骨折的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疼痛:骨折部位出现剧烈疼痛,在移动患肢时疼痛会明显加剧,患者往往可以明确指出疼痛的部位。
肿胀:骨折后,骨折端周围的血管破裂出血,以及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骨折部位出现肿胀。肿胀程度因骨折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而异,严重的肿胀可能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
畸形:骨折端移位可使患肢出现缩短、成角或旋转等畸形,例如骨折后肢体外观与正常肢体相比明显异常,这种畸形是骨折比较典型的表现之一,但一些裂缝骨折、青枝骨折等可能畸形不明显。
异常活动:在受伤部位原本不能活动的部位出现异常活动,这是骨折的专有体征之一。例如上肢骨折后,原本不能活动的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情况,这是因为骨折后骨的连续性中断,破坏了正常的骨骼结构和力学稳定性。
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听到骨擦音或感觉到骨擦感,这也是骨折的专有体征,但在检查时要注意避免加重患者的损伤,所以一般不主动刻意去检查这一体征。
全身表现
休克:严重的骨折,如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等,由于骨折端出血量大,或同时合并重要脏器损伤等情况,可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
发热:骨折后,局部血肿吸收可引起低热,一般体温不会超过38℃。如果骨折伴有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出现高热。
骨折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受伤部位,通过观察局部的形态、触摸有无压痛、异常活动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骨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折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大多数骨折通过X线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骨折线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但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骨折,如腕舟骨骨折等,早期X线可能显示不明显,需要进一步进行CT等检查。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折,如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等,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碎片的位置、骨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MRI检查:主要用于检查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如韧带、肌肉、神经等的损伤,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或需要评估软组织损伤程度的情况有重要价值。
骨折的治疗原则
复位: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是骨折治疗的首要步骤。复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手法复位是通过医生的手法操作将骨折端复位,适用于大多数稳定性骨折;手术复位则是通过切开皮肤,利用手术器械将骨折端复位,适用于一些复杂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或不稳定骨折等情况。
固定:复位后,需要将骨折部位固定,以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方法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常用的有石膏绷带固定、支具固定、牵引固定等;内固定则是通过手术将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固定装置植入体内,固定骨折端,内固定适用于一些稳定性要求较高的骨折。
康复治疗:骨折固定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患肢的功能。康复治疗包括早期的功能锻炼,如肌肉的收缩舒张练习等,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后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练习、肌力练习等,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康复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骨折的不同阶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不同人群骨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折具有一些特殊特点,如青枝骨折较为常见,因为儿童骨的韧性好。儿童骨折后愈合速度相对较快,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固定,以免影响儿童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儿童骨折后家长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骨折多与骨质疏松有关,常见的有髋部骨折、脊柱骨折等。老年人骨折后愈合能力较差,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在护理老年人骨折患者时,要注意加强护理,如定时翻身、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以减少再次骨折的风险。
运动员:运动员骨折后需要根据其运动项目的特点制定特殊的康复方案,以尽快恢复运动能力。在康复过程中要注重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要注意避免再次受伤,确保在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恢复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