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牙龈萎缩怎么回事
牙龈萎缩是牙龈缘位置向根方退缩使牙根暴露的现象,下牙龈萎缩有常见原因如刷牙方法不当、牙周疾病、不良修复体、年龄因素、全身性疾病等,会带来牙齿敏感、松动、美观问题等影响,可通过保持正确刷牙习惯、定期口腔检查与洁治、避免不良修复体、控制全身性疾病、饮食调整等措施预防与改善,不同年龄健康状况人群均应重视口腔保健以维护口腔健康。
一、牙龈萎缩的定义及下牙龈萎缩的一般表现
牙龈萎缩是指牙龈缘位置向根方退缩,使牙根暴露的现象。下牙龈萎缩时,可见下牙的牙根部分暴露,牙龈边缘不再与牙颈部紧密贴合,可能伴有牙龈质地改变,如变得松软、脆弱等,外观上能观察到牙龈位置的异常变化。
二、下牙龈萎缩的常见原因
1.刷牙方法不当
具体情况:长期使用硬毛牙刷,且刷牙时用力过大、采用横刷法等不正确的刷牙方式,会过度磨损牙龈组织,导致下牙龈逐渐萎缩。例如,研究发现长期横刷法刷牙的人群,下牙龈萎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确刷牙方法的人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因刷牙方法不当引发下牙龈萎缩,青少年若刷牙方法不正确,也会影响牙龈健康;中老年人群由于牙齿磨损等情况,若刷牙方式不当,更易加重牙龈萎缩。
2.牙周疾病
具体情况:牙周炎是导致牙龈萎缩的重要原因。牙周炎会引起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破坏牙周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炎症会使牙龈纤维遭到破坏,牙槽骨逐渐吸收,从而导致下牙龈萎缩。牙周疾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有口腔卫生不良习惯的人群更容易患上牙周炎进而出现下牙龈萎缩。比如,一些长期不洗牙、口腔清洁不到位的人群,牙周炎的发病风险高,下牙龈萎缩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3.不良修复体
具体情况: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不良修复体,会对牙龈组织产生持续的机械刺激,长期刺激可导致下牙龈萎缩。不同年龄佩戴不良修复体的人群都可能受到影响,比如中老年人佩戴不合适的假牙,由于口腔组织可能发生一定变化,若修复体不合适就容易引发下牙龈萎缩;年轻人若因口腔治疗佩戴不合适的修复体,也可能出现此类问题。不良修复体的边缘不贴合、高度不合适等都会成为刺激因素。
4.年龄因素
具体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组织会发生生理性的退变,牙龈逐渐退缩,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一般来说,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下牙龈萎缩,但这也与个人的口腔保健情况等因素有关。年龄增长导致的牙龈萎缩通常是缓慢进展的,不过如果老年人同时存在其他口腔问题,如牙周疾病等,会加速下牙龈萎缩的进程。
5.全身性疾病
具体情况: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牙龈的健康,导致下牙龈萎缩。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口腔感染,进而影响牙龈组织,增加牙龈萎缩的风险。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大小,若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且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下牙龈萎缩的可能性会增加。其他如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能通过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代谢等方面,导致下牙龈萎缩,但相对较为少见。
三、下牙龈萎缩可能带来的影响
1.牙齿敏感
具体情况:下牙龈萎缩使牙根暴露,牙根表面的牙本质小管直接暴露于口腔环境中,当受到冷热刺激、机械刺激等时,容易引起牙齿敏感症状,表现为酸痛等不适。不同年龄的人群都会受到影响,青少年若出现下牙龈萎缩导致牙齿敏感,可能会影响其进食,尤其是对冷热食物的耐受;中老年人群牙齿敏感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饮食结构和生活质量。
2.牙齿松动
具体情况:牙龈萎缩会破坏牙周组织对牙齿的支持,长期的牙龈萎缩可能导致牙槽骨吸收加重,进而引起牙齿松动。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说,牙齿松动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功能,如咀嚼功能下降等。年轻人牙齿松动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的咀嚼效率和口腔健康;老年人牙齿松动则可能导致进食困难,影响营养摄入。
3.美观问题
具体情况:下牙龈萎缩会使牙齿看起来变长,影响面部美观。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会因为美观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比如年轻人可能会因为下牙龈萎缩影响面部外观而产生自卑心理;中老年人也可能因为外观改变而对自身形象不满意。
四、下牙龈萎缩的预防与改善措施
1.保持正确刷牙习惯
具体情况:选择软毛牙刷,采用正确的巴氏刷牙法,即牙刷与牙长轴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少量施力,水平颤动牙刷,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每天早晚各刷一次。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应养成正确刷牙习惯,青少年时期培养正确刷牙习惯可有效预防牙龈问题;中老年人群坚持正确刷牙有助于维护牙龈健康,延缓牙龈萎缩进程。
2.定期口腔检查与洁治
具体情况:定期(每6-12个月)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同时,定期进行洁治(洗牙),清除牙齿表面的牙菌斑、牙结石等刺激物。各个年龄段都应重视定期口腔检查和洁治,年轻人通过定期检查可早期发现问题并预防牙龈萎缩;中老年人定期洁治能有效维护牙周健康,减少牙龈萎缩的发生风险。
3.避免不良修复体
具体情况:在进行口腔修复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专业的医生,确保修复体合适,避免不良修复体的产生。无论是年轻人因口腔治疗需要佩戴修复体,还是中老年人因牙齿缺失佩戴假牙,都要注意修复体的贴合度等情况,定期检查修复体是否合适,及时调整或更换不合适的修复体。
4.控制全身性疾病
具体情况: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血糖,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注意口腔卫生维护,降低牙龈萎缩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患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都应重视疾病的控制和口腔健康的维护,通过控制全身性疾病来间接预防下牙龈萎缩。
5.饮食调整
具体情况: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食物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奶制品等。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牙龈组织的健康,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对牙龈周围的骨骼健康有一定帮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应注意饮食调整,年轻人通过合理饮食可促进牙龈健康发育;中老年人合理饮食有助于维持牙龈及牙周组织的健康状态,减缓牙龈萎缩进程。
总之,下牙龈萎缩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了解其原因、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改善措施对于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人群都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口腔保健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