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折
骨折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由多种因素致骨结构破坏引发。按皮肤黏膜是否相通分闭合性和开放性骨折,按程度形态分裂缝、青枝、横形等多种骨折。全身表现有休克、发热,局部有疼痛、肿胀、畸形等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复位(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固定(外固定和内固定)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需考虑不同人群特点。
一、骨折的定义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骨组织由骨质、骨髓和骨膜等构成,当受到直接暴力(如重物撞击、车祸等)、间接暴力(如肌肉猛烈收缩、跌倒时传导的应力等)、积累性劳损(如长期、反复、轻微的外力集中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如长跑运动员易发生胫骨疲劳性骨折)等因素作用时,骨的结构被破坏,从而发生骨折。
二、骨折的分类
(一)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这种骨折的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可能会因骨折断端的移位等情况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等影响。例如,单纯的肱骨螺旋形骨折,皮肤表面无伤口,骨折端被周围软组织包裹。
2.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容易发生感染,需要及时进行清创等处理以降低感染风险。比如,交通事故导致的胫骨骨折,骨折端穿破皮肤外露。
(二)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
1.裂缝骨折:骨质出现裂隙,但无明显的移位。常见于松质骨,如颅骨、肩胛骨等部位的裂缝骨折。一般来说,这种骨折相对稳定,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适当的固定等。
2.青枝骨折:多发生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就像新鲜的树枝被折曲时,部分骨质断裂而另一部分还保持连续一样。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好,所以容易出现青枝骨折。
3.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通常是由于直接的暴力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所致,骨折断端相对比较整齐。
4.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多由间接暴力引起,骨折断端呈斜形。
5.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常由于旋转暴力引起,如走路时一脚踩空,身体旋转导致下肢骨折呈螺旋形。
6.粉碎性骨折:骨质碎裂成三块或三块以上。暴力作用强烈时容易出现这种骨折,骨折断端不稳定,复位和固定相对困难,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三、骨折的临床表现
(一)全身表现
1.休克:严重骨折,如骨盆骨折、股骨骨折等,由于出血量大(骨折端周围的血管破裂出血)或剧烈疼痛,可能会导致休克。例如,骨盆骨折时,骨盆内的血管丰富,骨折后出血较多,容易引起失血性休克。
2.发热:骨折后一般体温正常,只有在骨折处有大量出血,血肿吸收时可出现低热,通常不超过38℃。如果骨折合并感染,则会出现高热等表现。
(二)局部表现
1.疼痛:骨折部位出现剧烈疼痛,移动患肢时疼痛加剧,还可能伴有压痛。例如,肱骨骨折时,触摸骨折部位会有明显的压痛,且活动上肢时疼痛明显。
2.肿胀:骨折后局部出血和软组织损伤会引起肿胀。肿胀程度因骨折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而异,严重时可出现皮肤发亮、张力性水疱等。比如,小腿骨折后,小腿会迅速肿胀。
3.畸形:骨折端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出现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等。例如,股骨干骨折时可能出现患肢短缩畸形。
4.异常活动:在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这是骨折的一个重要体征,如前臂骨折时,可出现前臂的异常活动。
5.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听到骨擦音或感觉到骨擦感。但在检查时应避免不必要的操作,以免加重周围组织的损伤。
四、骨折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受伤的时间、地点、原因、受伤时的姿势等情况,了解受伤的机制,这对于判断骨折的类型等有重要意义。例如,明确是高处坠落伤还是车祸伤等不同机制,有助于推测可能发生的骨折部位和类型。
(二)体格检查
除了上述的局部表现检查外,还需要检查患肢的感觉、运动功能等,以判断骨折是否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比如,检查手指的感觉和运动,来判断是否有正中神经或尺神经等损伤。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是诊断骨折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等。大多数骨折通过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但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或早期骨折,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如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等,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折块的移位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3.MRI检查:对于一些软组织损伤、骨髓水肿等情况,MRI检查更为敏感。例如,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韧带损伤等,MRI可以更早地发现病变。
五、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
(一)复位
1.解剖复位:骨折端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骨折段的纵轴关系)完全良好。
2.功能复位:骨折复位后,两骨折端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例如,一些长骨骨折,只要缩短移位不超过2cm,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多可自行矫正。
(二)固定
1.外固定:包括石膏绷带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牵引固定等。例如,石膏绷带固定常用于四肢骨折的固定,通过石膏的塑形来维持骨折的复位位置;牵引固定可用于颈椎骨折、股骨骨折等的治疗,起到复位和固定的作用。
2.内固定:通过手术的方法将金属内固定物(如钢板、螺钉、髓内钉等)植入骨折部位,以固定骨折端。内固定可以提供更稳定的固定,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但手术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
(三)康复治疗
在骨折固定的同时或之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早期的肌肉收缩锻炼、关节活动度锻炼等,以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例如,骨折固定后,早期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后期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和功能锻炼,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方面不同。对于儿童,康复治疗应更加注重轻柔、适度,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康复治疗需要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情况,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康复治疗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进行,避免因康复锻炼导致基础疾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