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管狭窄是怎么引起的如何治疗
颈椎管狭窄的引起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如椎管发育性狭窄、先天性椎体畸形)、退行性因素(如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韧带肥厚)和外伤因素(如急性外伤、慢性累积性外伤);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包括保守休息、物理治疗[牵引、按摩推拿、理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为出现严重症状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手术方式有减压手术和融合内固定手术,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有不同情况)。
一、颈椎管狭窄的引起原因
(一)先天性因素
1.椎管发育性狭窄:部分人群自出生起椎管就较正常人群狭窄,这与遗传等因素有关,胚胎发育过程中椎管发育异常导致管径相对较小,当颈椎发生退变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脊髓、神经受压等颈椎管狭窄相关症状,在儿童期可能因生长发育等因素尚未显现症状,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退变等因素叠加才逐渐发病。
2.先天性椎体畸形:如先天性椎体融合、半椎体等畸形,会改变颈椎正常的解剖结构,使得椎管内空间相对狭窄,影响脊髓和神经的正常位置,增加了颈椎管狭窄发生的风险,不同性别在先天性椎体畸形导致颈椎管狭窄的发病上无明显差异,但先天性因素导致的颈椎管狭窄可能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就有潜在发病基础。
(二)退行性因素
1.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脱水、椎间盘高度降低,椎间隙变窄,椎体间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这些退变产物向椎管内突出,占据椎管空间,导致颈椎管狭窄。一般来说,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椎间盘退变可能相对男性更快一些,年龄越大,椎间盘退变导致颈椎管狭窄的概率越高,长期伏案工作、颈部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椎间盘退变进程,增加发病风险。
2.椎体骨质增生:颈椎椎体边缘因长期应力刺激等原因出现骨质增生,尤其是椎体后缘的骨质增生,会直接侵占椎管内空间,导致椎管有效容积减小,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中老年人由于颈椎长期使用磨损,骨质增生的发生率较高,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绝对性别差异,但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颈部活动过度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椎体骨质增生进而引发颈椎管狭窄。
3.韧带肥厚:黄韧带、后纵韧带等韧带发生肥厚,黄韧带肥厚可向椎管内突入,后纵韧带肥厚也会占据椎管内空间,从而引起颈椎管狭窄。随着年龄增加,韧带会逐渐发生退变肥厚,有颈部外伤史、长期不良姿势的人群韧带肥厚发生概率更高,女性在更年期后韧带退变可能相对更明显。
(三)外伤因素
1.急性外伤:严重的颈部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颈椎骨折、脱位,骨折碎片、脱位的椎体等会压迫椎管内的脊髓和神经,引起颈椎管狭窄相关症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急性外伤导致颈椎管狭窄的情况都可能发生,但青壮年男性因从事高强度劳动或高风险运动等,发生急性颈部外伤的概率相对较高,外伤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很容易遗留颈椎管狭窄问题。
2.慢性累积性外伤:长期反复的颈部轻微外伤,如长期低头工作导致颈部反复微小损伤,也可能引起颈椎局部的增生、退变等,逐渐发展为颈椎管狭窄。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因慢性累积性外伤导致颈椎管狭窄,这种情况往往是在长时间不良生活方式下逐渐形成的。
二、颈椎管狭窄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保守休息:对于症状较轻的颈椎管狭窄患者,首先建议休息,避免颈部过度劳累、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例如,工作中定时起身活动颈部,休息时选择合适的枕头,保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不同年龄的患者都需要注意休息方式,儿童要避免长时间不正确的坐姿等,成年人要注意工作和生活中的颈部姿势调整,老年人则要更注重休息时颈椎的舒适状态,以减轻颈椎的负担,缓解症状。
2.物理治疗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椎管内组织的压迫,缓解症状。牵引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牵引重量和牵引时间,一般来说,年龄较大的患者牵引重量不宜过大,牵引时间也不宜过长。不同性别在牵引治疗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更需要关注自身的舒适感受,儿童一般不采用牵引治疗。
按摩推拿:专业的按摩推拿可以放松颈部肌肉,改善颈椎的关节功能。但按摩推拿需要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暴力推拿导致颈部损伤加重。对于有骨质疏松等情况的老年人,按摩推拿要更加谨慎,儿童也不适合进行按摩推拿治疗,以防造成不良影响。
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方法,可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等症状。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都可以采用理疗,但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理疗参数。
3.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症状,如非甾体抗炎药(注意: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对身体的影响,儿童一般不推荐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老年人要注意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等。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当患者出现进行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严重症状,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时,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患者出现明显的下肢肌力下降,已经影响到正常行走,或者出现排尿排便困难等情况,就符合手术指征。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有所不同,儿童出现颈椎管狭窄需要手术的情况相对较少,多是严重先天性畸形等情况才考虑手术,而老年人如果身体状况允许,符合手术指征时也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
减压手术:通过切除增生的骨质、肥厚的韧带等减压组织,扩大椎管容积,解除对脊髓和神经的压迫。常见的手术方式有颈椎后路减压术、前路减压术等。不同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颈椎管狭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儿童患者手术风险更高,需要更加精准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
融合内固定手术:在减压的同时进行颈椎椎体间融合和内固定,以稳定颈椎结构,防止术后颈椎不稳定。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减压后颈椎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的患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患者,在进行融合内固定手术时都需要遵循手术规范,术后要注意颈部的固定和康复训练,但儿童患者一般不采用融合内固定手术,因为会影响颈椎的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