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等分类,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可无症状或有消化不良、出血等症状,通过胃镜等检查诊断,较小息肉可内镜下治疗,较大等情况可能手术,治疗后需注意休息、饮食及复查,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胃息肉的定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通俗来讲就是胃内长出的小肉球。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部疾病,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二、胃息肉的分类
1.增生性息肉:
又称为再生性息肉,是胃息肉中最常见的类型。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一般体积较小,直径通常小于1厘米,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多为单发,极少发生癌变。在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中较为高发,此类人群若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部慢性炎症,更容易刺激胃黏膜导致增生性息肉形成。
2.腺瘤性息肉:
属于肿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体积大小不一,直径可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形态多为球形或半球形,表面可能呈分叶状,可单发或多发。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长期食用高盐、腌制食物等)以及胃部的慢性病变等有关。有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时,癌变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三、胃息肉的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胃内的细菌,它可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例如,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中胃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人群。
2.慢性炎症刺激:
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外,其他如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等因素也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胆汁反流会刺激胃黏膜,使胃黏膜反复受损修复,进而引发息肉样改变;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功能,导致胃黏膜容易发生炎症和增生,增加胃息肉发生几率。
3.遗传因素:
某些类型的胃息肉具有遗传易感性,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相关的基因突变,使得胃内容易多发腺瘤性息肉,且发病年龄较早,这类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胃部情况。
4.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大量吸烟、酗酒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影响胃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吸烟时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酗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长期如此容易诱发胃息肉。另外,长期食用高盐、腌制、熏烤类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会增加胃黏膜的损伤和病变风险,从而促进胃息肉的形成。
四、胃息肉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
很多胃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胃镜检查等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这部分患者可能是因为息肉体积较小,对胃的正常功能影响不大,所以没有出现不适表现。例如,一些直径小于0.5厘米的增生性息肉,可能长期不会引起患者的任何感觉,只是在体检做胃镜时被发现。
2.有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这是因为息肉占据了胃内空间,影响了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导致食物在胃内排空延迟等。比如较大的腺瘤性息肉可能会引起较为明显的上腹部饱胀不适,进食后症状可能加重。
出血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如果息肉表面发生糜烂、溃疡等情况,就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较大的腺瘤性息肉表面发生糜烂时,可能引起少量的慢性出血,长期积累可导致患者出现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如果是急性大量出血,则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甚至严重时可导致休克。
五、胃息肉的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清晰地看到息肉的大小、形态、部位、数量等。医生可以在胃镜下对息肉进行初步的判断,比如观察息肉表面是否光滑、有无分叶、基底宽窄等。同时,还可以在胃镜下取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明确息肉性质的金标准。例如,通过胃镜发现胃内有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息肉,表面呈分叶状,基底较宽,医生会在胃镜下钳取部分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以确定是增生性息肉还是腺瘤性息肉等。
2.影像学检查: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以显示胃内的充盈缺损情况,有助于发现胃息肉,但相对于胃镜检查,其准确性稍差,对于较小的息肉可能容易漏诊。例如,当胃内有较小的息肉时,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能只能发现大致的病变位置,而不能清晰地看到息肉的细节情况。
CT检查:对于了解胃息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当需要判断息肉是否有向周围组织浸润等情况时。但一般不作为胃息肉的首选诊断方法,主要是辅助评估病变的范围等情况。
六、胃息肉的治疗及注意事项
1.治疗方法:
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胃息肉,多采用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这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式。例如,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可在内镜下完整切除;对于较小的增生性息肉也可通过内镜下切除。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基底较宽或怀疑有癌变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胃部分切除术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一般在内镜下治疗无法完全处理时才会考虑手术。
2.注意事项:
对于一般患者:在治疗后需要注意休息,饮食上逐渐从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坚硬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复查胃镜,观察胃内情况,以及时发现是否有复发等情况。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后要更加密切观察有无出血、腹痛等不适症状,因为老年患者对疼痛等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容易延误病情。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进行胃息肉的治疗,治疗后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管理,避免因胃息肉治疗而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或者因基础疾病影响胃息肉治疗后的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胃息肉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现,由于儿童的胃黏膜修复能力等与成人不同,治疗后要特别注意饮食的护理和定期复查,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儿童的胃肠道健康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