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是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病因包括菌斑微生物、局部促进因素和全身易感因素,分类有牙龈病和牙周炎,诊断靠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基础治疗、手术治疗等,预防要保持口腔卫生、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等。
一、牙周病的定义
牙周病是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多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组织炎症逐步发展而来。
二、牙周病的病因
1.菌斑微生物:是引发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不断在牙齿表面堆积,其中的细菌会产生毒素等有害物质,刺激牙周组织引发炎症。例如,变形链球菌等常见菌斑细菌与牙周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它们在牙面形成生物膜,持续破坏牙周组织。
2.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软垢,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牙石表面容易吸附更多的菌斑微生物,且其粗糙表面会不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炎症加重,进而影响牙周组织健康。
食物嵌塞:食物嵌入牙齿邻面间隙,会压迫牙龈组织,导致牙龈乳头炎,同时利于细菌滋生,长期食物嵌塞还可能引起牙槽骨吸收等牙周病变。比如,牙齿排列不整齐、有缺失牙等情况容易导致食物嵌塞。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刺激牙龈组织,造成牙龈红肿、出血等问题,长期可引发牙周病。
牙位异常与错颌畸形:牙齿位置异常或上下牙列咬合关系不正常,会使某些牙齿承受过大的咬合力,导致牙周组织损伤,增加牙周病发生风险。
3.全身易感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牙周组织会出现生理性退变,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菌斑微生物的侵害,老年人患牙周病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老年人的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等情况较为常见,增加了牙周病的易感性。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患重度牙周病的概率可能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口腔卫生习惯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可能更倾向于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而吸烟是牙周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系统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会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白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牙周组织的感染,且牙周感染又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艾滋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也与牙周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联。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对牙周病的易感性增加。例如,家族中有牙周病患者的人群,其后代患牙周病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但遗传因素通常是在菌斑等局部因素存在的基础上发挥作用。
生活方式:吸烟是牙周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会影响牙龈血液循环,降低局部抵抗力,还会使口腔内菌群失调,增加菌斑堆积,从而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此外,酗酒、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对牙周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牙周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牙龈病
慢性龈炎:是最常见的牙龈病,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牙龈质地松软,龈沟深度可增加,但无牙槽骨吸收。例如,患者刷牙时经常发现牙刷上有血迹,或者在进食硬物后牙龈出血。
青春期龈炎:发生在青春期人群,与内分泌变化有关,牙龈炎症反应较明显,牙龈红肿、易出血,龈乳头呈球状增生,常发生于前牙部位。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口腔卫生如果不佳,就容易引发青春期龈炎。
妊娠期龈炎:妊娠期女性由于孕激素水平升高,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牙龈红肿、易出血,严重时可形成妊娠期龈瘤,一般在分娩后病变可减轻。
2.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是最常见的牙周炎类型,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可能仅感觉牙龈不适、刷牙出血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症状。牙周袋形成是由于牙周组织炎症导致牙龈与牙齿分离形成的病理性盲袋,袋内易堆积菌斑和食物残渣,进一步加重炎症。牙槽骨吸收会使牙齿的支持组织丧失,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侵袭性牙周炎:发病年龄较轻,一般在30岁以下,病情进展较快,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成比例。分为局限型和广泛型,局限型主要侵犯第一恒磨牙和上下切牙,广泛型则累及更多牙齿。患者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等情况。
四、牙周病的诊断
1.临床检查
牙龈检查: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质地,有无红肿、出血、增生等情况。例如,正常牙龈呈粉红色,质地坚韧,慢性龈炎时牙龈会变为暗红色,质地松软。
牙周探诊:使用牙周探针测量牙龈沟或牙周袋的深度,正常牙龈沟深度一般不超过3mm,超过3mm则可能存在牙周袋。同时还需记录探诊出血情况、附着丧失程度等,附着丧失是诊断牙周炎的重要指标,是指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导致釉牙骨质界向根方移动的距离。
牙齿松动度检查:通过专门的器械检查牙齿的松动程度,分为Ⅰ度、Ⅱ度、Ⅲ度松动,有助于判断牙周病的严重程度。
2.影像学检查
X线片:可以观察牙槽骨的吸收情况,通过X线片测量牙槽骨高度与牙根长度的比例等,了解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和类型,对于诊断和评估牙周病的进展有重要价值。例如,慢性牙周炎患者的X线片上可显示牙槽骨呈水平型或垂直型吸收。
五、牙周病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基础治疗:包括口腔卫生指导,教会患者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线等口腔清洁工具;龈上洁治术,去除龈上牙石;龈下刮治术,去除龈下牙石及菌斑微生物,这是治疗牙周病的重要基础步骤。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基础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如牙周翻瓣术,可直接暴露病变区域,彻底清除牙石和感染组织,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牙龈切除术,用于切除增生的牙龈组织等。
修复治疗:在牙周病得到控制后,对于缺失牙等情况需要进行修复治疗,如种植牙、固定义齿或活动义齿修复,以恢复牙齿的咀嚼功能和美观,但修复治疗需在牙周炎症控制稳定后进行。
松牙固定:对于松动的牙齿,可采用松牙固定术,通过夹板等装置将松动牙齿与相邻稳固牙齿固定在一起,减轻牙齿的松动度,为牙周组织的修复创造条件。
2.预防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含氟牙膏;定期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治,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洁治。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吸烟是牙周病的高危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牙周病的发生风险;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维持牙周组织的健康。
控制全身性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病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会影响牙周组织的愈合和抵抗力,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牙周病。
定期口腔保健:定期到口腔医院或诊所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并进行处理,尤其是有牙周病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加强口腔保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