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性口腔溃疡是怎么回事
经常性口腔溃疡是常见口腔黏膜疾病,具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表现为特定溃疡症状。其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系统疾病、维矿缺乏、感染、精神心理、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诊断靠病史与表现,需与白塞病、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鉴别。治疗分局部和全身,预防要从多方面入手,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情况需关注。
一、定义与表现
经常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圆形或椭圆形的疼痛性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点,溃疡中心凹陷,周围有红晕,灼痛明显。
二、可能的病因
1.遗传因素:约40%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若家族中有多人患有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的修复和免疫调节功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口腔溃疡。
2.免疫因素
细胞免疫异常: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在口腔溃疡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当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时,T淋巴细胞的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口腔黏膜的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或自身免疫攻击而引发溃疡。
体液免疫异常:体内一些抗体水平的变化也与口腔溃疡相关。例如,某些自身抗体的存在可能参与了口腔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溃疡形成。
3.系统性疾病因素: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机体的免疫状态,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几率。此外,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口腔黏膜抵抗力下降,也更容易出现口腔溃疡;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白塞病的患者,口腔溃疡往往是其典型症状之一,同时还可能伴有眼部、生殖器等部位的病变。
4.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缺乏维生素B1、B2、B6、B12以及叶酸、铁、锌等微量元素时,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例如,维生素B族参与体内多种物质的代谢过程,缺乏时会导致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异常,容易发生溃疡;锌元素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修复密切相关,缺乏锌会影响口腔黏膜的修复能力。
5.感染因素:虽然不是所有口腔溃疡都由感染引起,但某些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人类巨细胞病毒等)和细菌(如幽门螺杆菌等)感染可能与口腔溃疡的发生有关。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可能潜伏在口腔黏膜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活化引发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关系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口腔溃疡的发作频率有所降低。
6.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睡眠不佳等精神心理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和口腔黏膜的血液循环,从而诱发或加重口腔溃疡。例如,当人处于长期紧张状态时,体内会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同时影响口腔黏膜的血液供应,使口腔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溃疡。
7.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不均衡:长期偏食、挑食,摄入新鲜蔬菜水果过少,导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容易引发口腔溃疡。例如,长期不吃蔬菜的人,缺乏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口腔黏膜的抵抗力降低,易发生溃疡。
过度吸烟、饮酒: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会损伤口腔黏膜,抑制口腔黏膜的修复;过量饮酒会导致口腔黏膜血管扩张,影响黏膜的营养供应,同时酒精的刺激性也会直接损伤口腔黏膜,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风险。
口腔局部刺激:口腔内有锐利的牙尖、残根、残冠等不良修复体,长期摩擦口腔黏膜,可引起局部溃疡;不合适的牙刷、刷牙方法不当等也可能损伤口腔黏膜,诱发口腔溃疡。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会询问患者口腔溃疡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症状特点等病史,同时检查口腔黏膜溃疡的部位、形态、大小等表现。一般通过典型的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溃疡表现即可初步诊断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但有时还需要进一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口腔溃疡,如白塞病、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等。
2.鉴别诊断
白塞病:除了口腔溃疡外,还伴有眼部病变(如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等)、生殖器溃疡、皮肤病变(如结节性红斑、毛囊炎等),且病情相对复杂,病程较长,可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创伤性溃疡:有明确的创伤因素,如局部的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溃疡的部位与创伤因素相对应,去除创伤因素后溃疡可逐渐愈合,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无明显局部刺激因素不同。
癌性溃疡:多见于老年人,溃疡形态不规则,边缘隆起,基底不平,质地较硬,病程较长,一般无自限性,需通过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局部治疗:主要目的是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可使用含漱剂,如氯己定含漱液,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局部涂抹药物,如口腔溃疡散、冰硼散等,有消肿止痛、促进溃疡愈合的功效;还可使用口腔溃疡贴膜等,直接覆盖在溃疡表面,起到保护创面、减轻疼痛的作用。
全身治疗:对于复发频繁、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全身用药。如免疫调节剂,适用于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常用的有转移因子、胸腺素等;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对于明确缺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患者,可适当补充相应的制剂。
2.预防
保持口腔清洁: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可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降低口腔溃疡的发生风险。
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橙子、苹果、菠菜、胡萝卜等;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肉类、蛋类、豆类等,维持机体正常的营养状态。
缓解精神压力:通过适当的运动、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
避免口腔局部刺激:及时处理口腔内的锐利牙尖、残根残冠等,选择合适的牙刷并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避免过度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口腔内的潜在问题并进行处理,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经常性口腔溃疡可能与饮食不均衡、口腔卫生习惯不佳、免疫力较低等因素有关。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督促儿童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证儿童饮食多样化,摄入充足的营养;儿童若有挑食、偏食等情况,家长可通过合理搭配饮食、制作有趣的食物造型等方式引导儿童摄入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口腔局部刺激,及时处理乳牙的问题等。
2.孕妇:孕妇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免疫力相对降低等原因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孕妇在口腔溃疡发作时,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温和的含漱剂;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由于孕妇用药需要谨慎,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尽量避免全身用药,若溃疡症状严重,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安全的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经常性口腔溃疡可能与身体机能衰退、患有多种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口腔局部修复不良等因素有关。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修复不良的义齿等;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摄入;若口腔溃疡长期不愈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