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病因
尿路感染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机体免疫力低下及其他因素相关。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有尿路梗阻(结石、先天性尿路畸形、前列腺增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机体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艾滋病患者及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易发病;其他因素有性生活、绝经后女性、长期留置导尿管等也会增加尿路感染风险。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约占尿路感染病原菌的80%左右。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靠近肛门,大肠埃希菌更容易由尿道上行至膀胱引发感染,性生活、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等因素会增加女性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的风险。在男性中,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导致尿液引流不畅时,大肠埃希菌也易引起尿路感染。
变形杆菌:变形杆菌可存在于土壤、水等环境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感染,它能产生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pH值升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从而引发尿路感染,常见于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尿路结石导致尿路梗阻)的患者,结石造成尿液潴留,为变形杆菌等细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克雷伯菌:克雷伯菌属细菌在医院内尿路感染中较为常见,特别是长期留置导尿管、接受过尿道器械检查的患者。克雷伯菌具有荚膜,能抵抗机体的吞噬作用,容易在尿路定植引发感染,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也是克雷伯菌尿路感染的易感人群。
2.真菌感染
主要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真菌病原体,长期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尿路正常菌群平衡,使白色念珠菌过度生长;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适合白色念珠菌繁殖,从而引发真菌性尿路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液检查可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
3.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支原体(如解脲脲原体)、衣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尿路感染相对少见,但在性活跃人群中较为重要。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感染后可出现尿道刺痒、尿频、尿道分泌物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上行感染引发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性伴侣之间容易相互传染,因此性活跃人群在发生性行为时应注意采取保护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二、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1.尿路梗阻
结石:尿路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可引起尿液排出受阻,导致尿液潴留,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肾结石堵塞输尿管,使上方尿液积聚,细菌在滞留的尿液中大量繁殖,容易引发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儿童尿路结石可能与代谢异常、尿路畸形等因素有关,而成年人尿路结石多与饮食、代谢紊乱等有关,尿路梗阻引起的尿路感染在儿童和成年人中的发病机制类似,但儿童由于尿路结构相对脆弱,更容易因结石导致严重的尿路损伤和感染扩散。
先天性尿路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输尿管膀胱开口异常等。先天性尿路畸形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胎儿时期的发育异常使得尿路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出生后就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例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会使肾盂内尿液排出受阻,尿液潴留易引发感染,这种情况在儿童中较为常见,需要及时通过手术等方式纠正畸形以预防反复尿路感染。
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会压迫尿道,导致尿道狭窄,尿液排出困难,尿液在膀胱内潴留,容易引起细菌感染,是老年男性尿路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因此老年男性需要关注自身前列腺健康,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一旦出现尿路刺激症状应及时就医。
2.膀胱输尿管反流
指尿液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的现象。儿童时期膀胱输尿管反流较为常见,这与儿童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解剖结构发育不完善有关。尿液反流会使细菌容易从膀胱逆行进入肾盂,引发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且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肾瘢痕形成,影响肾功能,因此对于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需要密切监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定期随访观察、必要时手术纠正等。
三、机体免疫力低下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功能降低,白细胞的杀菌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尿路感染。高血糖环境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使得细菌在尿路中更容易定植和繁殖。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尿路感染,病情往往容易迁延不愈,且容易引发肾盂肾炎等较为严重的感染,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尿路清洁,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尿路感染。
2.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极度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尿路感染。艾滋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时,病原体种类可能更为复杂,且感染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难度较大。对于艾滋病患者,除了针对尿路感染进行治疗外,还需要积极治疗艾滋病本身,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要注意预防尿路感染的再次发生,如保持尿路卫生、避免不必要的尿路器械检查等。
3.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
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得机体抵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尿路感染。这类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时,感染的病原体可能不典型,且感染容易扩散,需要密切监测尿液情况,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剂量,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免疫抑制的程度。
四、其他因素
1.性生活
女性在性生活中,容易将尿道周围的细菌挤入尿道引发感染,尤其是新婚女性性生活频繁,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男性在性生活中也可能将细菌带入女性尿道引发感染,但相对女性来说,男性尿路感染与性生活的关系没有女性那么密切。性生活后及时排尿可以减少细菌在尿道的停留时间,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女性性生活后应注意清洗外阴,保持尿道周围清洁。
2.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阴道和尿道黏膜变薄、萎缩,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尿路感染。雌激素缺乏导致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阴道pH值升高,有利于细菌生长,同时尿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减弱,使得细菌更容易侵入尿道引发感染。绝经后女性需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适当补充雌激素(在医生指导下)以增强局部抵抗力,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3.长期留置导尿管
长期留置导尿管是医院内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导尿管作为异物插入尿道,破坏了尿道的正常屏障功能,为细菌进入尿路提供了通道,且留置导尿管时间越长,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越高。对于必须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尿袋,保持尿路引流通畅,尽量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儿童长期留置导尿管会对尿路黏膜造成更大的损伤,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儿童留置导尿管时需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尿液情况,做好护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