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肾积水
肾积水主要由尿路梗阻、神经源性膀胱及其他较少见原因导致。尿路梗阻分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输尿管瓣膜、膀胱输尿管反流)和后天性(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手术和外伤后狭窄);神经源性膀胱包括逼尿肌收缩无力、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病因有神经系统疾病及药物等;其他较少见原因有腹膜后纤维化(包绕输尿管致狭窄)和异位血管压迫(压迫输尿管致梗阻)。
一、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受阻是肾积水最主要的原因
1.先天性尿路梗阻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这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尿路梗阻原因,多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该部位的肌层发育异常有关,导致肾盂与输尿管连接部位的管腔狭窄,使尿液从肾盂流入输尿管的过程受阻,进而引起肾盂扩张积水。从胚胎学角度来看,在肾脏发育的早期,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正常形态和结构形成依赖于精准的细胞分化和组织发育,任何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狭窄的发生。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都可能引发肾积水,儿童时期发病可能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发育,因为肾脏在生长发育阶段对尿液排出的通畅性要求较高,长期的梗阻会阻碍肾脏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完善。
输尿管瓣膜:输尿管内出现瓣膜样结构,会阻碍尿液的正常流动,导致近端输尿管扩张积水,进而影响到肾盂。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胚胎时期输尿管组织的异常分化有关,瓣膜的存在改变了输尿管的正常管腔结构,使得尿液通过受阻。
膀胱输尿管反流:由于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的抗反流机制发育不全或受损,导致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引起肾盂扩张积水。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女孩发病率可能略高于男孩,因为女孩的输尿管较短且开口相对更靠近膀胱颈等解剖特点可能增加反流的风险。当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尿液的逆流会使肾盂内压力升高,长期可导致肾积水,影响肾脏功能。
2.后天性尿路梗阻
结石: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是常见的后天性尿路梗阻原因。结石可位于肾盂、输尿管等部位,堵塞尿路,使尿液排出受阻。例如,肾结石可能从肾盂掉入输尿管,造成输尿管梗阻。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尿液中某些成分的过饱和、尿路梗阻、感染等。不同成分的结石,如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等,其形成机制和临床特点有所不同。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水过少、高嘌呤饮食等都可能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从而引发尿路梗阻导致肾积水。
肿瘤:泌尿系统的肿瘤,如肾盂癌、输尿管癌、膀胱癌等,都可能导致尿路梗阻。肿瘤生长阻塞尿路,使尿液无法正常通过。例如,肾盂癌可在肾盂内生长,逐渐阻塞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膀胱癌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阻塞输尿管开口,导致尿液排出不畅。肿瘤的发生与遗传、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慢性炎症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患肿瘤的风险有所差异,在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等不良习惯可能增加患泌尿系统肿瘤的风险,进而引发肾积水。
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会压迫尿道,导致尿道狭窄,进而影响尿液从膀胱排出,尿液可能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引起肾积水。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这与男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前列腺增生会逐渐增大,对尿道的压迫逐渐加重,早期可能仅有尿频、尿急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尿困难,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导致肾积水,影响肾脏功能。
手术和外伤后的狭窄:腹部或盆腔的手术,如肾切除手术、输尿管手术、妇科手术等,可能会导致尿路狭窄;外伤,如骨盆骨折等,也可能损伤尿路,引起狭窄,从而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发肾积水。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对尿路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术后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瘢痕形成导致狭窄;外伤导致尿路结构受损后,若修复不当也容易出现狭窄情况。不同手术和外伤的部位不同,对尿路的影响程度和引发肾积水的机制也有所差异。
二、神经源性膀胱导致尿液排出障碍可引起肾积水
1.神经源性膀胱的类型
逼尿肌收缩无力: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如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导致膀胱逼尿肌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无法有效将尿液排出。脊髓损伤可能影响到控制膀胱逼尿肌的神经传导通路,使逼尿肌不能正常收缩来排空膀胱;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损害神经,包括控制膀胱的神经,导致逼尿肌收缩无力。这种情况下,膀胱内尿液潴留,压力升高,可逐渐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引起肾积水。
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的协调功能发生紊乱,逼尿肌收缩时括约肌不能相应松弛,导致尿液无法顺利排出。神经系统的病变可能干扰了逼尿肌和括约肌之间的神经调控机制,使两者的协同作用失常。例如,脑血管意外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到对膀胱功能的调控,导致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进而引起尿液排出障碍,引发肾积水。
2.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及对肾积水的影响
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病变(脊髓肿瘤、脊髓炎等)、脑部病变(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等)都可能影响膀胱的神经控制功能,导致神经源性膀胱,进而引起肾积水。不同神经系统疾病对膀胱功能的影响机制不同,脊髓病变可能直接损伤控制膀胱的神经中枢或传导通路,脑部病变则可能通过影响神经调控网络来干扰膀胱功能。在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患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风险相对较高,从而增加了肾积水的发生风险。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膀胱的神经功能,导致神经源性膀胱。例如,一些抗胆碱能药物可能会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膀胱功能情况,特别是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或高龄的患者,更易因药物影响而出现尿液排出障碍,进而引发肾积水。
三、其他较少见原因导致的肾积水
1.腹膜后纤维化
发病机制:腹膜后组织发生纤维化病变,可包绕输尿管,导致输尿管狭窄,尿液排出受阻。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炎症介质释放等因素有关。腹膜后纤维化可逐渐进展,使输尿管受到压迫和狭窄,进而影响肾盂尿液的排出,引起肾积水。这种情况在中青年人群中也有一定的发生率,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
对肾积水的影响:随着腹膜后纤维化的进展,输尿管狭窄程度逐渐加重,肾积水也会逐渐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腰部胀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严重影响肾脏功能。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来明确诊断腹膜后纤维化,并评估肾积水的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异位血管压迫
血管位置异常:腹部的异位血管,如迷走血管等,可能压迫输尿管,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这些异位血管可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异常的走行,从而对输尿管产生压迫。例如,某条血管原本应该走行于正常位置,但却异常地压迫了输尿管,使输尿管管腔变窄,影响尿液通过,进而引起肾积水。这种情况相对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也会导致尿液排出障碍。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异位血管压迫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具体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对于儿童来说,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可能更容易导致异位血管压迫输尿管;而对于成年人,可能由于后天的一些解剖变异等原因导致异位血管形成。需要通过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CT血管造影等,来明确异位血管的位置和对输尿管的压迫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