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便血
肠炎便血有多种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性肠炎(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和非感染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炎、过敏性肠炎等);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CT、结肠镜);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补液)、药物治疗(抗感染、抗炎、止血)和手术治疗(严重情况时);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肠炎便血各有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进行密切观察、谨慎用药、精细护理等。
一、肠炎便血的常见原因
1.感染性肠炎:
细菌感染:如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引起的肠炎。例如,志贺菌感染可导致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除了有腹痛、腹泻症状外,常出现黏液脓血便。相关研究表明,志贺菌感染后,肠道黏膜受到侵袭,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从而出现便血。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肠炎的常见病因之一,可引起腹泻,严重时可能出现少量便血。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造成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部分患儿肠道黏膜受损后会出现便血情况。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阿米巴痢疾,患者多有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阿米巴原虫侵入肠道黏膜,破坏组织,引起溃疡出血,从而出现便血症状。
2.非感染性肠炎: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其发病机制与肠道免疫异常有关,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黏膜糜烂、溃疡形成,导致便血。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的炎症介质释放增加,破坏血管结构,引起出血。
克罗恩病:也可出现便血,多为黏液血便。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肠道全层,肠道黏膜溃疡形成可导致出血。
缺血性肠炎:常见于老年人,多因肠道血管狭窄或栓塞导致肠道缺血。患者可出现腹痛、便血,便血特点多为暗红色血便。例如,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使肠道供血不足,肠黏膜缺血缺氧,发生坏死、溃疡,引起出血。
过敏性肠炎:如对食物过敏引起的肠炎,进食过敏食物后可出现腹泻、便血等症状。过敏原刺激肠道黏膜,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出现便血。
二、肠炎便血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年龄:不同年龄阶段肠炎便血的原因有所不同。婴幼儿肠炎便血多考虑感染性因素,如轮状病毒、大肠埃希菌等感染;老年人则需警惕缺血性肠炎、肿瘤等。
性别: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疾病可能有一定倾向,如溃疡性结肠炎在各年龄段、各性别均可发病,但有研究显示女性发病率可能略高。
生活方式:询问近期饮食情况,是否食用不洁食物、过敏食物等;有无旅行史,是否接触过疫区水源等;有无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史,因为某些药物可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导致便血。
病史:了解既往是否有肠道疾病史、过敏史等。如有炎症性肠病病史,再次出现便血需考虑病情复发;有过敏史者要警惕过敏性肠炎。
2.体格检查
检查腹部体征,如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有助于判断肠道炎症的严重程度及是否有穿孔等并发症。例如,感染性肠炎严重时可能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缺血性肠炎可出现腹部不同程度的压痛。
检查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等。感染性肠炎可能伴有发热;大量便血时可能出现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判断是否有感染。感染性肠炎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升高;炎症性肠病活动期也可有白细胞升高。
粪便常规:观察粪便中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情况。感染性肠炎粪便中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及红细胞;溃疡性结肠炎粪便中有黏液脓血,镜检可见红细胞、脓细胞等。
粪便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检测、寄生虫检测等,有助于明确感染的病原体,指导治疗。例如,粪便细菌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及具体的细菌种类;病毒检测可确定是否为轮状病毒等感染。
4.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对缺血性肠炎有一定诊断价值,可发现肠壁增厚、肠腔积气等表现。
腹部CT:有助于了解肠道病变的范围、程度,对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有一定诊断意义。例如,CT可清晰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克罗恩病患者肠道的炎性肿块、肠腔狭窄等表现。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炎便血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溃疡、糜烂、出血等,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镜下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等表现;克罗恩病患者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
三、肠炎便血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适当休息,减少肠道蠕动,有利于肠道炎症的恢复。例如,感染性肠炎患者休息可减轻肠道负担。
饮食调整:根据病情调整饮食。急性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及过敏食物。如过敏性肠炎患者需避免接触过敏原食物;缺血性肠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过饱。
补液:对于出现便血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需及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例如,大量便血导致血容量不足时,需快速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
2.药物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病毒感染一般为自限性,主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寄生虫感染则选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如抗阿米巴药物等。
抗炎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需使用抗炎药物,如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等)、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等)。氨基水杨酸制剂可抑制肠道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对控制炎症有较好效果,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病情顽固或激素依赖的患者。
止血治疗:对于便血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1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情况,如缺血性肠炎出现肠坏死、穿孔,或炎症性肠病经内科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大出血等)时,需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缺血性肠炎患者肠道坏死范围较大时,需行肠切除吻合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大量出血、肠穿孔等情况时,也需手术治疗。
四、特殊人群肠炎便血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
注意事项:婴幼儿肠炎便血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大便性状及量等。由于婴幼儿肠道功能较弱,补液时要注意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臀部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红臀等。
建议原因:婴幼儿对脱水的耐受能力差,便血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且肠道黏膜娇嫩,炎症反应可能更剧烈,所以需密切监测和精细护理。
2.老年人
注意事项:老年人肠炎便血时要警惕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用药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肠道损伤或影响心脑血管功能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建议原因: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药物相互作用风险高,且营养状况可能较差,影响疾病恢复,所以需要特别关注基础疾病和用药安全以及营养支持。
3.孕妇
注意事项:孕妇肠炎便血时,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在进行检查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同时,要注意休息和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因为孕妇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胎儿健康。
建议原因:孕妇处于特殊生理时期,药物和检查的选择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心理因素也关乎母婴健康,所以要格外注意这些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