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是怎么引起的
肠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饮食因素(食物不洁、食物过敏)、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化疗药物)以及其他因素(腹部受凉、精神心理因素)。感染因素中细菌、病毒、寄生虫可通过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引发肠道炎症;饮食不洁或过敏可直接刺激肠道;某些药物长期或大量使用会损伤胃黏膜或肠道黏膜;腹部受凉使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功能,精神心理因素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胃肠道功能,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肠胃炎的发生。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
常见的引起肠胃炎的细菌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例如,沙门氏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肉类、蛋类等)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繁殖,引发肠道炎症反应。研究表明,沙门氏菌感染后会侵袭肠黏膜,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进而出现腹痛、腹泻等肠胃炎症状。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血清型,如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会黏附在肠上皮细胞表面,释放毒素,破坏肠上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起肠道炎症。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肠胃炎。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儿童经常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如在卫生条件差的地方玩耍后不注意洗手,就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而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其自身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更弱,发生细菌感染性肠胃炎的概率更高。
2.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引起儿童肠胃炎的常见病毒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轮状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受损,影响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从而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诺如病毒也是引起肠胃炎的重要病毒,它可以在人群中快速传播,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诺如病毒感染后,会引起肠道的急性炎症,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其传播速度快,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暴发流行。
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病毒后发生肠胃炎的风险也较高。在生活方式上,如果老年人不注意饮食卫生,食用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就容易感染病毒引发肠胃炎。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身体的抵抗力更差,感染病毒后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肠胃炎的症状也可能更严重。
二、寄生虫感染
1.常见寄生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是一种可引起肠胃炎的寄生虫。它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寄生在肠道内。阿米巴滋养体可侵入肠黏膜,引起肠黏膜的炎症、溃疡等病变,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蓝氏贾第鞭毛虫也是常见的引起肠胃炎的寄生虫,它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肠道的炎症反应,导致患者出现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粪便多为稀薄、带泡沫的糊状便。
儿童由于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较多,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感染寄生虫的风险较高。如果儿童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经常接触被寄生虫污染的土壤等,就容易感染寄生虫引发肠胃炎。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感染寄生虫后可能会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孕妇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后,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影响胎儿的发育;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后也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肠胃炎症状,进而影响孕妇的营养状况,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
三、饮食因素
1.食物不洁
食用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是引起肠胃炎的重要原因。例如,食用了变质的食物,食物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人食用后就会引发肠胃炎。如果食物在加工、储存过程中没有做好卫生防护,如生熟食物没有分开存放,就容易导致食物被污染。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饮食不洁引发肠胃炎的风险不同。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可能会食用一些不洁的食物,如路边摊的不洁小吃等,更容易发生饮食不洁导致的肠胃炎。而对于有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年人,如经常暴饮暴食、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也会增加肠胃的负担,降低肠胃的抵抗力,容易因饮食不洁引发肠胃炎。有酗酒习惯的人,酒精会损伤胃黏膜,再加上食用不洁食物,更易引发肠胃炎。
2.食物过敏
部分人对某些食物过敏,食用后会引起肠道的过敏反应,导致肠胃炎。例如,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食用牛奶或奶制品后,肠道会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常见的易引起过敏的食物还有海鲜、坚果等。
儿童是食物过敏的高发人群之一,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食物过敏的情况有所不同。婴幼儿可能对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对其他食物产生过敏反应。对于有食物过敏家族史的儿童,发生食物过敏引发肠胃炎的风险更高。在生活方式上,如果儿童经常接触新的食物,且自身属于过敏体质,就更容易出现食物过敏导致的肠胃炎。对于成年人,如果本身有过敏史,在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时,也应格外注意,避免引发肠胃炎。
四、药物因素
1.非甾体抗炎药
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会引起肠胃炎。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溃疡等病变,严重时可引发肠胃炎。
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其中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的概率较高。老年人的胃黏膜本身就相对脆弱,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更容易出现胃黏膜损伤,引发肠胃炎。同时,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在体内蓄积,增加药物对肠胃的刺激风险。对于患有风湿性疾病等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老年人,应密切关注肠胃情况,定期进行肠胃检查,必要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的措施。
2.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导致肠胃炎。化疗药物会损伤肠道黏膜细胞,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引起肠道炎症,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肠胃炎症状。不同的化疗药物引起肠胃炎的机制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对于癌症患者,尤其是正在接受化疗的患者,其身体状况较为特殊。癌症本身会消耗患者的体力和营养,化疗又进一步损伤身体的正常细胞。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发生肠胃炎的风险较高。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化疗患者的肠胃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缓解肠胃炎症状,同时患者自身也需要注意饮食等方面的调整,以减轻化疗药物对肠胃的刺激。
五、其他因素
1.腹部受凉
腹部受到寒冷刺激时,会引起胃肠道血管收缩,导致胃肠道血液循环不畅,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容易引发肠胃炎。例如,在寒冷的季节,不注意腹部保暖,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就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肠胃炎症状。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腹部受凉的敏感度不同。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腹部更容易受凉,在寒冷天气中如果穿着过少,腹部暴露在外,就容易因腹部受凉引发肠胃炎。老年人的血液循环相对较慢,腹部受凉后血管收缩更明显,引发肠胃炎的风险也较高。对于患有肠胃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胃炎患者,腹部受凉更容易诱发肠胃炎,因为他们的肠胃功能已经相对较弱,寒冷刺激更容易导致肠胃功能紊乱。
2.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肠胃炎的发生。例如,当人处于长期紧张状态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分泌等功能,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引发肠胃炎。
不同人群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成年人,如白领阶层,由于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而影响胃肠道功能,引发肠胃炎。儿童如果长期处于家庭环境不和谐、学习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压力下,也可能出现肠胃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炎。孕妇在孕期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也容易出现精神紧张等情况,进而影响胃肠道功能,增加肠胃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