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肠炎
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炎症,由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食物中毒、药物刺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对症治疗(补液、止吐、止泻)、病因治疗(抗病毒、抗菌、抗寄生虫治疗)
一、胃肠炎的定义
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炎症,通常由感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食物中毒、药物刺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一)感染因素相关
1.病毒感染:常见的如轮状病毒,多见于儿童,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秋冬季节高发,会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引起胃肠炎的病毒,传染性强,可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养老院等引起暴发流行,感染后病毒会侵袭胃肠道,引发一系列症状。
2.细菌感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较为常见。例如,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肉类、蛋类等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刺激胃肠黏膜,引起炎症。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菌株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后,除了导致腹泻等症状外,严重时可能引发溶血尿毒综合征等并发症。
3.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感染肠道后,会在肠道内寄生并繁殖,破坏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导致患者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接触被污染水源的人群中较易发生。
(二)非感染因素相关
1.食物中毒:进食被有毒物质污染的食物,如含有毒蘑菇、变质海鲜等,其中的有毒成分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胃肠炎发生。例如,某些毒蘑菇中含有的毒素会影响胃肠的正常功能,引起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
2.药物刺激: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或不当使用时,可能会损伤胃肠黏膜,导致胃肠黏膜的炎症、溃疡等,从而引发胃肠炎相关症状。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胃肠道时,会引起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这类疾病往往病程较长,需要长期的医疗管理。
二、胃肠炎的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
1.腹痛:程度可轻可重,部位多在脐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炎症刺激肠道平滑肌,可能导致较明显的痉挛性疼痛;而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痛相对可能较轻。
2.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例如,细菌感染导致肠道黏膜炎症、渗出增加时,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多为稀水样便。儿童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感染胃肠炎后腹泻症状可能更为频繁,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3.恶心、呕吐:患者常伴有恶心感,随后出现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胆汁等。如果是食物中毒引起的胃肠炎,呕吐症状往往较为剧烈;而病毒感染引起的呕吐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也可能频繁发生。
(二)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1.儿童:儿童胃肠炎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儿童脱水时可表现为尿量减少、精神萎靡、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而且儿童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关注。例如,轮状病毒感染是儿童胃肠炎常见的病因,儿童感染后腹泻严重时,若补液不及时,很快就会出现脱水等严重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患胃肠炎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腹痛、腹泻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由于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胃肠炎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加重。例如,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时,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等心脑血管并发症;血糖波动过大等情况也可能因胃肠炎而出现。
3.孕妇:孕妇患胃肠炎需要特别注意,因为胃肠炎可能影响孕妇的营养摄入,进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而且某些用于治疗胃肠炎的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所以孕妇患胃肠炎时用药需要谨慎选择,治疗上更要注重补液等支持治疗,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三、胃肠炎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起病急缓、有无不洁饮食史、近期旅行史、接触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食用过可疑的不洁食物,是否与胃肠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胃肠炎的可能病因。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要询问家长患儿的喂养情况、近期是否有更换奶粉等情况,因为这些可能与儿童胃肠炎的发生相关。
(二)体格检查
1.腹部检查:检查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情况。一般来说,胃肠炎患者腹部可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多在脐周附近;如果出现反跳痛和肌紧张,可能提示有胃肠道穿孔等并发症,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2.生命体征检查:监测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胃肠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心率可能会增快,以代偿脱水等情况;血压在脱水严重时可能会下降。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帮助判断感染类型。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例如,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血常规检查往往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2.粪便常规:观察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如果粪便中有较多白细胞、脓细胞,提示可能有细菌感染;如果有红细胞,可能提示肠道黏膜有损伤,如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或存在肠道出血性疾病等。
3.病原学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培养及鉴定(明确细菌感染的病原体及药敏情况)、寄生虫检查(查找粪便中的寄生虫卵或原虫等)。例如,通过粪便的轮状病毒核酸检测可以明确是否为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
四、胃肠炎的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的恢复。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充足的休息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儿童,休息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
2.饮食调整:在急性期,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面条等。儿童患者的饮食调整需要更加精细,例如可以给予稀释的果汁、少量多次的喂服口服补液盐等,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保证营养的摄入。
(二)对症治疗
1.补液治疗:对于腹泻、呕吐导致脱水的患者,需要及时补液。可以口服补液盐溶液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尤其是儿童患者,口服补液盐是预防和纠正脱水的重要措施。对于脱水严重的患者,则需要静脉补液,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例如,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计算补液量和补液速度,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中度及以上脱水需静脉补液。
2.止吐治疗:如果患者呕吐症状明显,可适当使用一些止吐药物,但需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禁忌。对于儿童患者,应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止吐方法,如适当减少进食量、保持身体舒适的体位等,非必要情况下避免使用强效止吐药物。
3.止泻治疗:如果腹泻症状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泻药物,但需要警惕止泻药物可能掩盖病情的情况。例如,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过度使用止泻药物可能导致细菌毒素吸收增加,加重病情。儿童患者使用止泻药物更要谨慎,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三)病因治疗
1.抗病毒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对于一些严重的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引起的重症胃肠炎,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
2.抗菌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对于沙门氏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但需要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儿童一般不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孕妇用药需权衡利弊。
3.抗寄生虫治疗:如果是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胃肠炎,需要使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如针对贾第虫感染使用甲硝唑等药物,但用药过程中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