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口腔癌
口腔癌是口腔部位恶性肿瘤统称,致病因素包括烟草酒精、不良饮食习惯、病毒感染、环境、年龄性别、口腔卫生疾病等;临床表现有口腔内异常肿块溃疡、疼痛、口腔功能障碍、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诊断方法有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原则及手段包括手术、放射、化疗;预防措施有健康生活方式、口腔卫生维护、避免紫外线过度照射、及时处理口腔疾病、定期口腔检查。
一、口腔癌的定义
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部位的恶性肿瘤的统称,包括唇癌、牙龈癌、舌癌、软硬腭癌、颌骨癌、口底癌、口咽癌、涎腺癌和上颌窦癌以及发生于颜面部皮肤黏膜的癌症等。
二、口腔癌的常见致病因素
1.烟草与酒精因素
烟草:吸烟是口腔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燃烧产生的多种化学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具有致癌性。长期吸烟者患口腔癌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者。例如,有研究表明,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口腔癌的几率越高。
酒精:过量饮酒也是口腔癌的诱发因素之一。酒精可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口腔黏膜,还可损害肝脏等器官,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等,增加口腔癌发生的可能性。
2.不良饮食习惯
缺乏蔬菜水果: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等,长期缺乏这类食物会使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例如,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口腔黏膜上皮过度角化,增加癌变的潜在可能性。
长期食用过烫、过硬食物:过烫的食物会反复损伤口腔黏膜,长期刺激可能引起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诱发细胞的异常增生;过硬的食物在咀嚼过程中对口腔黏膜、牙齿等造成过度摩擦,也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的损伤和病变,增加口腔癌发生风险。
3.病毒感染因素
人乳头瘤病毒(HPV):某些亚型的HPV与口腔癌的发生相关。例如,HPV-16等亚型可通过感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干扰细胞的正常生长调控机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引发癌变。
4.环境因素
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下,尤其是口腔部位皮肤黏膜长时间受紫外线照射,可能增加唇癌等口腔癌的发生风险。
化学物质接触:长期接触某些化学致癌物,如砷、铬等,可能通过皮肤或口腔黏膜吸收进入体内,对细胞DNA等造成损伤,引发癌变。
5.年龄与性别因素
年龄:口腔癌多见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免疫功能、细胞修复能力等逐渐下降,口腔黏膜等组织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癌变。一般来说,50-60岁是口腔癌的高发年龄段,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性别:男性患口腔癌的几率通常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有关,如吸烟、饮酒等习惯相对更普遍。
6.口腔卫生与疾病因素
口腔卫生不良:口腔卫生状况差,容易导致细菌、菌斑等滋生,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可引起慢性炎症,增加口腔癌的发生风险。例如,牙菌斑中的某些细菌可产生一些致癌物质或促进致癌物质的产生。
口腔癌前病变:一些口腔癌前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口腔癌。常见的口腔癌前病变包括口腔白斑、口腔红斑、扁平苔藓等。口腔白斑被认为是一种较常见的癌前病变,约3%-5%的口腔白斑可能发生癌变。
三、口腔癌的临床表现
1.口腔内异常肿块或溃疡
肿块:口腔内可出现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生长速度较快的肿块,可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如牙龈、舌体、口底等。例如,舌癌常表现为舌部的肿块,逐渐增大,可伴有疼痛、舌运动受限等。
溃疡:口腔内经久不愈的溃疡也是口腔癌常见的表现之一。这种溃疡一般边缘不整齐,基底凹凸不平,伴有疼痛,且不易愈合,病程可长达数周甚至数月。例如,牙龈癌常表现为牙龈部位的溃疡,易出血,病变可侵犯牙槽骨,导致牙齿松动等。
2.疼痛
口腔癌在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疼痛或不适感,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会逐渐加重。当肿瘤侵犯神经、周围组织或发生感染时,疼痛会更加明显。例如,舌癌侵犯舌神经时,可引起放射性疼痛,累及耳部等部位。
3.口腔功能障碍
咀嚼、吞咽困难:由于口腔内肿瘤的生长,可影响患者的咀嚼和吞咽功能。患者可能出现咀嚼无力、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进而影响进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例如,口底癌可因肿瘤阻塞口底,影响舌的运动和吞咽动作,导致吞咽困难。
语言障碍:舌癌、口咽癌等可影响患者的语言功能,出现说话不清、发音困难等情况。例如,舌癌患者由于舌体运动受限或疼痛,会出现言语含糊不清的现象。
4.颈部淋巴结肿大
口腔癌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颈部出现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淋巴结。例如,牙龈癌、舌癌等常首先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可在颈部触摸到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活动度差。
四、口腔癌的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的口腔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视诊、触诊等。视诊可观察口腔内黏膜的颜色、形态、有无肿块、溃疡等情况;触诊可了解肿块的质地、活动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牙龈癌肿块与牙槽骨的关系,是否有骨质破坏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用于了解颌骨等部位的骨质情况,如是否有骨质破坏、肿瘤的范围等。例如,对于颌骨癌的诊断,X线检查可发现颌骨内的溶骨性或成骨性病变。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口腔内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肿瘤的分期等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CT检查可以明确舌癌肿瘤侵犯舌肌的范围、是否累及邻近的颌骨等结构。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判断口腔癌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的关系方面具有优势。例如,对于口咽癌肿瘤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3.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诊断口腔癌的金标准。医生会通过活检的方式获取病变组织,如在口腔溃疡边缘或肿块处取组织样本,然后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以确定是否为癌细胞以及癌细胞的类型等。例如,对于怀疑为口腔白斑恶变的病变,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是否发生癌变。
五、口腔癌的治疗原则及主要治疗手段
1.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口腔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手术将肿瘤组织完整切除,同时根据病情需要可能会切除部分周围组织以及颈部淋巴结等。例如,对于早期舌癌,可采用舌部分切除术;对于较晚期的口腔癌,可能需要进行更大范围的根治性手术,包括颌骨切除等。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彻底地去除肿瘤组织,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口腔功能和面部外形。
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手段,也可用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通过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可分为术前放疗、术后放疗等。例如,对于一些晚期口腔癌患者,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时,可采用放射治疗来控制肿瘤的生长,缓解症状。放射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口腔黏膜反应、唾液分泌减少等,但通过适当的处理可以减轻这些不良反应。
3.化疗
化疗可用于口腔癌的辅助治疗,也可用于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化疗药物通过全身或局部给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例如,对于一些进展期的口腔癌患者,在手术前后可配合化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化疗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
六、口腔癌的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尽量避免吸烟,减少饮酒量。对于吸烟者,应鼓励其戒烟,可通过戒烟门诊、药物辅助等方式帮助戒烟;对于饮酒者,应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合理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过烫、过硬食物的摄入,避免长期刺激口腔黏膜。
2.口腔卫生维护
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辅助清洁工具,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及时清除牙菌斑、牙结石等,保持口腔卫生。
3.避免紫外线过度照射:在户外活动时,可使用遮阳帽、太阳镜等保护口腔部位免受紫外线过度照射,尤其是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群更应注意。
4.及时处理口腔疾病:对于口腔内的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等癌前病变,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随访,密切观察病变的变化,防止其发展为口腔癌。
5.定期口腔检查: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饮酒者、有口腔癌家族史者等,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般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口腔内的异常病变,早期诊断和治疗。



